还有三天,北京市2016年高考成绩即将公布。不少考生可能刚刚回过神儿来,又将在本月25日直面如何填报高考志愿这一“难题”。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为了能够让学生不浪费考分而进入理想学校,不少家长不惜花费重金请培训机构帮忙“支招”志愿填报。记者发现个别高考报考机构的填报培训叫价已经高达近10万元。(6月20日《北京青年报》)
高考结束原本可以放松了。可是考生依然难以轻松,接下来的难事就是如何填报志愿。不能说,填报志愿左右着人的一生,最起码这会是人生十分重要的事情。志愿填报好了,就是对分数的充分挖掘,可以不浪费分数。如果,填报不好,就有可能与大学失之交臂。每年都会出现很多“滑档”考生,虽然成绩也不错,可是却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理想的学校,理想的专业没有录取。不理想的学校,不理想的专业也没有录取。
为了确保不出现问题,街头应运而生了新行当“志愿填报班”。专业人士会依据考生分数,综合分析学校招生情况,综合分析专业设置情况,帮助考生填报志愿。这样的指导有没有意义?对于成功上学来说还是有意义的。这是因为,专业人士的分析,可以帮助考生找到一条捷径,将自己的分数资源、成绩资源充分挖掘,从而选择与分数适合的学校和专业,能够纾解“滑档”的悲催。
有人说,参加“天价高考志愿填报班”属于有钱任性。指导一下就收取10多万元,还不都是有钱人托举起来的。的确是这样,老百姓的孩子谁舍得花10万元,让他们帮着填报高考志愿?不过,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全是因为有钱任性。这还暴露出了高考招录弊端。这种填报志愿的模式,实际上是限制了考生选择权。表面上是有选择权力的,而实际上很多人填报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他们必须首先考虑能不能上大学,其次才考虑自己喜欢的专业。如果自己喜欢的专业竞争压力过大,他们会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而报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天价高考志愿填报班”更是将这种社会问题放大了。他们在意的不是考生的爱好,而是考生的分数,能上什么样的学校和专业,如何不让分数吃亏了。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另外问题,喜欢金融专业的学了建筑专业,喜欢建筑专业的学了新闻专业,喜欢新闻专业的学了科技专业。为了能确保上大学,学生不得不屈服于残酷的现实。试问这样的人生能精彩吗?想起当了公安副局长辞职做生意的警察,想起当了副镇长辞职回家种萝卜的公务员。他们的做法别人都难以理解,而他们却说:上学的时专业就不是自己喜欢的,辞职不过是寻找昔日梦想。
“天价志愿填报班”指导不出精彩的人生,牺牲了多少个性爱好?志愿填报还是大家的志愿吗?我们应该变革高校录取方式,让考生都能任性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不需要考虑分数和“滑档”的问题。(中国台湾网网友:郭元鹏)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