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走偏门”无门可走

时间:2014-09-04 16:58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上海警方日前侦破一起特大新闻敲诈犯罪案,涉案的21世纪网主编等8名犯罪嫌疑人被抓捕归案。21世纪网4日早晨对此发布声明称,在最终结果出来之前,21世纪网将继续秉持专业、客观的理念为用户服务,并以负责任的态度处理相关事宜。(9月4日中国新闻网)

  近些年来,有关新闻记者“走偏门”通过造假、有偿新闻、利用记者特殊职业敲诈勒索等违背职业道德的事件经常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人最怕的是没有底线,没了底线,就会胆大妄为,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就拿21世纪网来说,据警方侦查,2013年11月以来,21世纪网主编刘某、副主编周某以及部分采编经营人员,勾结上海润言、深圳鑫麒麟等财经类公关公司,以21世纪网为主要平台,采取公关公司招揽介绍和业内新闻记者物色筛选等方式,寻找具有“上市”、“拟上市”、“重组”、“转型”等题材的上市公司或知名企业,作为“目标”对象进行非法活动。对愿意做“正面宣传”的企业,犯罪嫌疑人在收取高额费用后,通过夸大正面事实或掩盖负面问题进行“正面报道”;对不与之合作的企业,在21世纪网等平台发布负面报道进行恶意攻击,以此要挟企业投放广告或签订合作协议,单位和个人从中获取高额广告费或好处费。从21世纪网的这些“走偏门”的行为可以看出,媒体上虚假信息层出不穷,早已不仅仅是市场上的问题,更是媒体和媒体人的问题。原本作为媒体的佼佼者21世纪网却成了“说假话”和“乱说话”的典型。记者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个媒体能发展到如今这个地步,根子在于媒体领导的办媒体理念和思维方式。由此可以看出,记者和媒体无耻起来,也是没有底线的。

  媒体一方面在不断地向一些企业主收取大把大把的广告费,另一方面又要承担媒体责任而进行监督。一边踩着道德、道义,一边又踩着金钱和谎言两条背道而驰的船,这种尴尬也就可想而知了。实际上,媒体“两面性”角色的尴尬,已经出现了很长一个时期了,。出现这样的尴尬,究其原因关键是媒体的生存状况遇到了危机。计划经济时期,各级主流媒体都靠国家财政供着,那时是何等的风光和安逸。可现在国家财政不再给补贴或补贴得太少,媒体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力量组织广告。然而随着媒体的不断增多扩容,一些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了生存危机,有时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走偏门”,说到底,就是为了多挣几个钱,让媒体的日子过得更好点,让自己的钱袋子鼓一些。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大多数人眼里,主流媒体的声音就是“真理”。有人说,“没有广告,人们偶尔会买到假货,有了广告,人们却就经常会买到假货”。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媒体虚假信息已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同时也感受到了百姓对虚假信息的深恶痛绝。虚假信息造成的危害,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消费者的经济乃至健康生命的损失,也让部分新闻媒体失去了诚信和公信力。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新闻媒体和记者错误地认为,媒体就得像企业那样做市场的主体,而忽略了其事业性质。因此,在经济利益的诱惑面前,一些从业人员只是把记者工作当作谋利的手段,“走偏门”不仅职业道德底线失守,而且连做人的基本原则也丧失掉了。

  类似21世纪网这样通过“走偏门”操作媒体,而且是习以为常的“严重失实”进行报道,恐怕还有许多媒体都有这样的通病。事实上,在媒体圈内,“有偿新闻”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少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制造轰动效应,为了追求高点击率,在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放松了对新闻的把关,甚至容许和鼓励记者“走偏门”。被视为新闻的生命的“真实、准确”,成了次要甚至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面对有偿新闻现象,面对媒体“走偏门”,我们要打击的不仅有偿新闻制作者,我们更需要挖掘的是有偿新闻的土壤,反思我们的新闻媒体发布的审核机制,才能杜绝“有偿新闻”的死灰复燃,才能让新闻“走偏门”无门可走。(中国台湾网网友:胡建兵)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