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长城”缘何变成“泥巴墙”

时间:2014-06-10 15:47   来源:中国台湾网

  深圳再遭暴雨袭击,小轿车变身潜水艇,冰箱水里游。逢雨必涝,现代都市的地下是怎样的面孔?深圳的地下管网只能应对一年一遇的标准,而越来越多的极端气候让深圳不堪一击。一座年轻城市的地下管网在洪水面前苟延残喘苦苦挣扎。三十岁的城市,六十岁的心脏——聚焦深圳地下管网。(6月10日凤凰网)

  深圳于5月11日便遭遇到2008年以来最大的暴雨袭击,深圳龙华水浸、内涝严重,道路变成“河道”,城市变成“水城”,深圳市发布最高级别的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全市处于暴雨紧急防御状态,缘何各地打造的排水管道系统,还是改变不了“水上长城”变成“泥巴墙”的命运,这令我们深思不已。

  一是未能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深圳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调研员陈筱云说,深圳虽然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但上世纪80年代,深圳建市初期也是采用了苏联的城市建设理念,由于苏联降雨较少,排水管道标准较低,这导致深圳排水管道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如深圳市龙华新区三防办主任胡巍就说:“很多都是七八十年代老旧的一些水渠,当时就没有统一规划,也有一些明渠直接从房前屋后这些小水沟直接排到路面上去。”

  二是排水系统未得到有效维护与更新。南山、福田、罗湖、盐田四个主城区一共有3400公里左右的地下排水管道,除了立交桥等重点地段,其中大部分市政道路的地下管道都是按照一年一遇标准建造的老旧管道,而早期建设的管道,质量标准普遍偏低,老化、锈蚀、破碎、内壁结垢等现象现在越来越严重。而深圳有关部门对于这些老旧管道,并没有做好及时的维护与更新,从而导致地下管网遇到大水便脑瘫痪和心肌梗塞了。

  三是城市排水标准立法的落后。2007年,《深圳排水管网规划》中新的要求规定,对于一般地区,新建造的管道按照两年一遇的标准进行建造,也就是应对每小时63毫米的降雨量。标准虽然在提高,但与深圳近几年频频发生的每小时上百毫米的降雨量相比仍然显得力不从心。

  深圳30年的城市因大雨而拷问其60年的心脏,这在全国来看并不算是个例,最近几年来,每到“雨濛濛”时节,各地晒“看海”的“水上威尼斯”照片层出不穷,如武汉、长沙、重庆和南京等城市也纷纷中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发展力度进越来越大,如何在构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完成“城市梦”,需要我们政府和社会要多加思考。(中国台湾网网友:别亚飞)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