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乘客针对地铁的投诉,九成与乞讨有关。根据《南京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地铁内严禁乞讨,从2009年至今,地保办执法大队共处理乞讨行为10269起。地铁部门调查统计,80%都属于“职业乞讨”,这些乞讨者家庭并不贫困,现场检查他们的随身物品,曾发现有港澳通行证、护照、高档手机等。(6月3日 新华网)
流落在地铁内的“职业乞丐”动辄月薪上万元,面对这一现实无疑再次将社会的良心戳伤。在普通人的眼中,乞丐原本是社会流浪人员群体,他们因为生活所迫流浪街头,是需要社会给予温暖的群体。这样的一个群体摇身一变成为职业化的乞丐,成为城市管理中的“顽疾”,拷问着城市管理的智慧,也同时拷问着社会的良心和社会信任的下降程度。尤其是在地铁这样的公共交通区域内,如何杜绝乃一智慧。但更重要的是,“职业乞丐”所带来的信任困惑需要现实解读。
在“职业乞丐”之外必然还存在着真正的乞丐,真正的乞丐才是社会需要救助的人群。但是由于“职业乞丐”的鱼目混珠,导致出现在乞丐的分辨上“劣币驱逐良币”的陷阱。人们如果遭遇到两次以上的“职业乞丐”就会对整个乞丐不屑一顾,从而将那些真正的乞丐遗忘或者选择不信任。于是,“职业乞丐”就将那些真正的乞丐越来越驱赶到这个群体之外,让整个社会认为所谓的乞丐都是“职业乞丐”,而需要救助的人群却得不到救助。
再者,按照《南京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对于乞讨行为最高只能处罚100元,而大多行乞人员一天就可以收入四五百元,甚至上千元。可见,罚款对于“职业乞丐”来说根本不构成威胁,他们更是不喜欢被救助。从而导致“职业乞丐”的群体越来越庞大,有的甚至走过国门,去国外乞讨。乞丐正是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换取来信任,采用悲情手段骗取钱财,成为不劳而获者汇聚的群体,贬低了那些真正的劳动者的尊严,让整个社会感到伤心。
其实,对于真假乞丐者并不容易识别。一个最重要的标识应该是要钱和要物。一个真正的乞丐是需要物而不需要钱的,这也是最初期乞丐的模样。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乞丐要物,都是清一色要钱,所以难辨真假才成为问题。对于真正的乞丐,需要社会救助体系的帮助;对于“职业乞丐”根本就是社会和城市的“顽疾”,需要整个社会反思,集体行动起来,才能根治,因为这已经将社会的良心刺痛,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中国台湾网网友 王传言)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