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蔡英文加入“中国事务委员会”有何玄机

时间:2012-11-26 16:08   来源:中国台湾网

  日前,苏贞昌在“独派”绑架下,成立了民进党的“中国事务委员会”,技术性踢谢长廷出局,自己亲自兼任该委员会召集人。并试图邀约蔡英文、谢长廷、游锡堃等大佬级的人物为委员。此举先后被谢长廷、游锡堃拒绝。但蔡英文却在第一时间答应加入委员会。这样一个显然仅具有理论探讨价值的二级部门,蔡英文爽快答应加入背后有什么玄机,是出于什么考量?蔡英文和苏贞昌难道心结已除?蔡英文今后甘愿做苏贞昌的小跟班?

  苏贞昌想将民进党大佬级的人物吸纳到“中国事务委员会”,显然打的是一举多得的如意算盘:一是,大佬都在其主导的二级部门工作,无论工作内容和成效如何,都凸显他整合能力和居高临下的位置,给人一个党内团结的假象;二是,各大佬均在委员会内,苏贞昌在大陆事务上,在民进党和绿营方面,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有进展可独居其功,没有进展,所有大佬都得替其分担责任。三是,苏贞昌也许认为作为争执和妥协的平台,只有这么多有分量的政治人物同时参加,才可能有所成就。否则,成立这样的部门无非是画饼充饥,欺人自欺而已。

  苏贞昌的如意算盘对这些政治大佬来说,自然洞若观火。谢长廷、游锡堃无论理念如何,都不甘心为其担当两岸政策无法达成共识的责任,更不甘心为了这个不可能有实质进展的机构,统归到苏贞昌的二级部门,将自己的身份格局做小。大佬们纷纷拒绝加入委员会是在情理之中的。

  蔡英文此时第一时间答应苏贞昌加入委员会,显然不是为了给苏贞昌救场,更不是要甘心做苏贞昌的“小跟班”,而是心思细密,要在整个政治布局和权力争夺中抢占一个高位。

  蔡英文加入苏贞昌的委员会,首先是担心以谢长廷为代表的两岸政策激进派占上风。无论下面怎么传言谢长廷和蔡英文政治结盟的可能性最大。但作为“两国论”的操刀者的蔡英文,在两岸政策上显然和谢长廷不同,而是更接近苏贞昌的保守立场。谢长廷参访大陆之后,其对民进党甚或整个绿营带来的思考和影响,都有逐渐加大的趋势。苏贞昌似乎已经无力阻挡谢长廷造成的大陆旋风。焦虑之下,蔡英文亲自出马,就是要和苏贞昌联手遏制谢长廷,为“大陆热降温”,是自己对大陆政策先居于主导决策的位置。

  其次,蔡英文也不希望苏贞昌在两岸问题上,能够脱离自己的掌控而走得太好。这对蔡英文2016的东山再起实在是个威胁。在两岸政策上,蔡英文以政策制定和谈判高手自居,加入委员会,自然可以让两岸政策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按照自己需要的节奏进行。加入委员会如果是为了捍卫自己的理念有所需要的话,那么就近监控苏贞昌才是权力斗争的真谛。蔡英文最可能做的就是将该委员会作为一理论探讨的平台。只有争吵,最好不会有共识。这样蔡英文在这里主导争吵,比在大学和党外更能够发力和增加能见度。

  再次,苏贞昌将委员会这样架构,事先显然是得到过蔡英文的首肯。蔡英文以“委身相许”俯就其二级部门的委员,就是要坚定苏贞昌的信心。因为她知道,苏贞昌只有这样做,才在两岸政策上不会有对其实质影响的建树。

  最后,蔡英文明知道俯就苏贞昌的二级部门的委员,是要做小自己的格局。但她也寄希望自己先行答应下,最好各个大佬和派系都能响应加入,自己俨然会成为其中的核心和实质的主管,成为可以以点带面,以两岸政策的制定震撼和影响苏贞昌的整个党内事务,树立自己的威信。退而求其次,即便各个大佬都拒不加入苏贞昌的委员会,那么蔡英文就更没有现阶段帮苏贞昌达到推进两岸事务目的的必要和义务。如果不能就两岸政策达成共识,其责任在苏贞昌缺少整合能力,而非蔡英文不配合也。蔡英文和苏贞昌的心结不会因为这次暂时的合作而冰释,反而会因近距离接触以及之后的权力之争而会更多块垒。

  总之,蔡英文答应苏贞昌加入委员会,只不过是保守势力抱团取暖,是对两岸交流必须发展大势的焦虑和最后的挣扎。台湾最新的民调显示,超过半数人支持民共交流。苏贞昌蔡英文之所以要逆潮流而动,除了部分理念坚持的考量外,也是守成求稳,避免“独派”分裂,维系选举需要的基本盘以及优先满足自己的权力布局的需要而已。蔡英文显然不是要做人家的“小跟班”,而是待机而动,在未来整个民进党权力布局中,占有有利的出发点。(中国台湾网网友:毕殿龙)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