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改名消除歧视难脱花样改革之嫌

时间:2012-10-12 14:20   来源:中国台湾网

  今年9月,多家媒体呼吁消除社会歧视,为“老年痴呆”正名。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表示,老年痴呆症规范名称是“阿尔茨海默病”。(10月11日《新京报》)

  改名的理由是因为“老年痴呆”含有歧视之意,所以,卫生部表示,要尊重人,从病名入手。没人会怀疑这种出发点有什么恶意,但是,我们不可对此抱过多的乐观,以为改名了就歧视不在无疑是很傻很天真。

  一个名字的含义是在社会生活中积淀而成的,强行改变,并不一定能收获尊重之意,相关部门强行改名只怕更多的是有不负正业之嫌。如将“农民工”改名“外来务工者”,可更名后的外来务工者依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依然为了医保与入学而四处奔波,被排斥在政府的城镇规划之外。由此可知,更名往往成了逃脱责任的权宜之计。正如有人生病却不给其医治,只是将其脸上涂点亮彩显得精神十足的样子,这对病人与公众都是十足的欺骗。

  寄望更名消除歧视不太靠谱的理由之二,是因为实质内容不变,纵然更名,也会将后来更改的名字变得饱含歧义。正如“妓女”为古有之的用法,后来忽然要向其表示同情与尊重,称其为“小姐”,现在导致没几个女性敢坦然接受“小姐”的称呼,政府与媒体忽尔又要为其更名,表示无歧视之义,称之为“失足妇女”,但这依然不能提高性工作者的地位,她们依然挣扎在出卖肉体的场所,挣几分青春的钱,。而社会各界并不因其称呼的改变而对其态度有所变化。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以“痴呆症”定义这种疾病可能有不科学之处,但业已为社会接受。指的是这一特定的病,或有贬义存在,但也并不全是别人鄙视的目光于其中。如《红楼梦》中的宝玉、黛玉都被人称之为痴呆,我们读者却对其是真心的喜爱。“老年痴呆”的称呼,或许在一定的场合确实有人在语气中夹杂有不屑之意,但是,这与使用者个人修养有关,却并不成为非要更名的理由,毕竟,只要人内心不尊重病人,即使换成星宿老仙下属的马屁称呼也一样掩盖不住那种鄙夷之情。

  怎样对一个病人表达自己的尊重,表达对生命的敬畏,表达对别人遭受不幸的同情,需要个人心存敬意,需要国家与政府的健全保障体系,让其活得有尊严,这才是比更名更为有效的表达不歧视的方式。卫生部应做的是加大疾病的防控与医保的覆盖,而不是在更名这种事上大费周章。

  况且,“阿尔茨海默病”能在以后使用当中不沾上歧视的语义吗?语言的发展,没人敢保证。同时,这个名词过于生僻,也不是一般的民众所能理解。事实上,将“亲爱的”换成“达宁”不能消除其亲昵色彩,更个病名更难脱病之为病的本质,也难脱当下社会所形成的特定看法。而且,更名更会造成文化隔膜。文化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这一点,无须过多强调。

  因此,尊重哪一个群体,不是在名字上改变这么轻巧,而是要求政府机构能多做点实在的事情,至于花名能免就免了,实利倒可以多一点。 (宁新春)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扶海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