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副巡视员称中国1.67亿老人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新修订的老年法在社会保障里将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1月5日山东商报)
“空巢老人”缺乏家的温暖与社会关爱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社会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全国现有老年人约1.67亿,据保守估计我国老年人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独守“空巢”的中老年人无人照料,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有人有病无人管理;有事不能处理,甚至出现孤寡老人病死家中多日无人发现的凄惨境况。这一问题必须得到政府与社会的积极应对。之前就有一些省市将赡养人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义务列入地方法规,此次修法草案专辟“精神慰藉”一章对赡养人义务作出规范,此乃人性化之举,也是理性务实的立法考量,值得期待。
本来,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子女“常回家看看”应属于道德范畴。但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赡养老人的义务被淡化,甚至出现只见“啃老族”,不见尽孝人的怪象,一些地方试图通过选官考察孝道来引导孝敬老人的社会风尚,却终因仍停留于道德层面难以扭转世风,显而易见,靠社会道德来约束赡养人义务已力不从心。通过“常回家看看”入法来规范与督促每一位公民遵循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法治进步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的民生诉求。
仅有“常回家看看”入法还远远不够。如果只规定“精神慰藉”是一项可诉的权利,而没有具体细化的罚则跟进,相关司法仲裁与人民调解力量很难发挥实质性作用,可能会光急不出汗。因此,新老年法应对拒不履行“精神慰藉”的赡养人明确相关法律责任,轻者公开曝光,列入社会征信系统,使之从业办事处处受阻;重者提出司法建议、通报单位作出相应处理,直至对赡养人财产和人身自由作出强制执行。没有强力的罚则跟进,“温情入法”只能是画饼充饥。不仅如此,还需多项人性化的政策举措应对老年人精神慰藉问题,比如日本提出“一碗汤距离”,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以送一碗汤不会凉为标准等值得我国借鉴,唯有此,才能使“空巢老人”拥有真正的幸福感。(中国台湾网网友:梁江涛)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