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得起”是个沉重的民生话题

时间:2012-04-05 15:5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又是一年清明时,殡葬业改革再度成为热门话题。一方面,近年来,国人丧葬观逐渐变化,“绿色殡葬”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并接受。另一方面,媒体对殡葬业暴利等乱象的揭批,也日渐引起政府及各界重视。百姓在“绿色殡葬”与“死不起”之间挣扎的同时,中国殡葬业改革也在纠结中摸索前行。(4月3日 中新网)

  “活在北京,葬在河北”透露着时代的荒诞与无奈,同样也让如何“死得起”这个沉重的话题抛给了世人。时代在进步,信息在发展,同样变化的还有殡葬的形式,诸如“树葬”、“海葬”等绿色环保的形式纷纷出现,但在其背后透露着的仍旧是无限的荒凉感,是一种面对现实无力的选择罢了,那么,解决“死得起”这个问题到底应该从何处着手,或者说能都有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呢?

  在中国,按照国家规定,公益性公墓是为农村村民提供遗体或骨灰安葬服务的公共墓地,不对外、不允许开展经营活动。而经营性公墓是为城镇居民提供骨灰或遗体安葬实行有偿服务的公共墓地,建立经营性公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或民政部批准。目前的情况是,每年平均有930多万人口死亡,选择经营性公墓安葬的仅有10%。一些地方故意将公益性公墓做大规模,少部分被当地村民消化,剩下的违规向城镇居民销售。一些林场、耕地也打着各种幌子做起墓地生意。

  与此相对应的,在中国人最传统的观念中,“入土为安”曾是中国传统殡葬的全部含义,骂人的话语“死无葬身之地”就深刻包含着这个意思。但随着天价墓地等问题被曝出,“死不起”的黑色幽默广为流传,以及环境保护需要等其他多种因素,中国人的丧葬观开始悄悄发生变化,“绿色殡葬”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熟悉是一回事,接受是另外一回事。这种属于制度上尤其是非制度变迁的方式,尤其需要时间的磨合和实践的检验,因为任何行政的力量企图推进这样的“绿色殡葬”都将被证明是徒劳的。

   “绿色殡葬”观念渐成更多体现在祭扫方式的低碳化与文明化上。诸如“天堂信箱”和“天国银行”也成为今年清明节国人祭扫方式的一大亮点,福建开通全国首家省级公益网上陵园、重庆鲜花公祭遗体捐献志愿者……类似的活动及服务近年来在中国各地方兴未艾,“绿色殡葬”、“网络祭奠”、“文明祭扫”等呼声不绝于耳。不得不承认,新兴的各种祭祀方式是好的,可以作为传统祭祀方式的有益补充,使祭祀形式多样化,但考虑到国情民情,很难直接取代传统的方式,也不应成为强制的行政手段。

  在这样的“死不起”和“绿色殡葬”之间徘徊的时候,中国的殡葬业无疑也在艰难进行改革,民政部官员在公开场合曾多次表示,要进一步探索惠民殡葬的实现途径,逐步完善惠民殡葬的理论和制度基础,力争于2012年年底之前实现惠民殡葬政策低收入群体全覆盖的目标。对于这样的承诺,我们将拭目以待。(中国台湾网网友:王传言)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