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呼唤高校公民意识成长

时间:2011-12-28 16:07   来源:中国评论新闻网

  随着“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这句微博首页宣言的问世,2009年以来,网络上悄然兴起了一场以140字符的新媒体革命。如今,微博热依然持续高烧,各大微博平台注册人数日日攀升,这其中,高校学生成为一支铁杆队伍,微博大潮热热闹闹迈进了校园。

  无独有偶,据福建东南网报道,中国青年创业计划福建办公室也与中国(福建)高校传媒联盟联合举办了“新媒体?青年与成长”训练营。其活动背景之一即是今年八月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发起的全国“微社团”行动,旨在为全国高校学生组织、校园媒体搭建新媒体交流平台,促进高校社团资源与社会资源对接。于是,不仅是学生个人成为“微博控”,许多高校社团在活动推广下也开始织起“围脖”。

  若仅把高校社团微博放在学生视野里考量,这件事不过是年轻人的游戏罢了。但深入思考后,我们不得不产生一些追问:在公民社会的语境中,社团意味着什么?信息的沟通意味着什么?诉求的表达意味着什么?按照新公共管理的逻辑,社团是一种民间力量,它与公部门、企业共同构成治理社会的力量,信息的沟通和各种诉求的表达支撑着这个模型不断运转。大学是社会的练兵场,我们是不是可以说,高校社团也是民间力量的表现形式或预备形式之一呢?

  高校社团注册微博,无疑为高校社团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对外而言,让原本几乎“蜗居”在校园里的学生社团走向社会,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扩大了知名度,增强了传播力,向社会展示本校学生力量的风采。由此,借助微博这个活力四射的新媒体传播工具,学生社团淡化了校园与社会的边界,促进了高校之间社团的资源共享,向校园引进社会资源,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对内而言,由于微博强大的互动性,社团在微博上搜集同学们的信息反馈,了解基层民意和同学新需求,更好地发挥社团为服务同学的职能,很大程度有助于改善社团工作。

  这场微博革命对学生即公民个体也是一次深刻的训练。微博首先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作为校园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学校信息和通知传达速度大大增快,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增大,密切了学生和学校的联系。另一方面,社团下的成员发布某一信息,可以通过社团官方微博转发,让更多的人关注,学生个体逐渐从历史的关注者向记录者转变,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有利于培养个人的公民意识。比如前阵子某高校宿舍发现一只从楼下摔下的猫,学生们在微博上严批虐猫者,通过相关协会的宣传,在该校园掀起了一场爱护动物的热潮。

  在这样的格局之下,学生社团就不仅是繁荣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更是大学生与时俱进、参与公众议程、参与诉求表达的活细胞。社团开通微博,打造新的思想传播阵地,拓宽校园信息交流平台。除了前述“微社团”行动中的线上线下大型活动,还有从九月份开始的新浪微博首届全国校园百团大战,邀请全国所有社团利用微博推广自己。我们还看到,越来越多的校园讲座现场架起了“微博直播墙”,提升了社团活动质量。学生社团微博发起话题讨论,让校园动态传播更远,受众更广。甚至,还出现了“微博协会”这种新兴社团的诞生,今年五月全国首个高校学生微博协会在清华大学横空出世,会员几乎个个是“微博控”,其宗旨是:以微博推动高校与社会公众的更好沟通——在这种潮流背后,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是:社团,有时推动着公共议题的设置。

  然而,笔者发现,即便有上述之利,目前许多高校社团微博仍存在共通的问题,成为公民意识发育的障碍。那就是:他们缺乏自己所在社团或者学生组织的特色。许多高校社团官方微博很多时候是发布一些名人名言或者转发一些励志贴,还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个新媒体平台,于是许多社团微博呈现同质化,即使是不同类型的社团,发布和转发的内容却相差不多。这与公民社会信息传递的规律几乎是背道而驰。

  我们暂且称之为微博定位问题。高校社团官方微博需要定位,打造出自己的特色,才能真正体现微博平台传播作用,才能获得更深更远的影响力。这就要求各高校的社团微博管理需要创新思维。我们需要更新眼光,不能一直用以前的眼光看待变化太快的时代,甚至我们还要用崭新的思想来预测未来。高校社团微博的传播对象很大部分还是青年学生,更是需要改变思维来运营和管理官方微博,通过活泼积极有特色的内容吸引受众,创新地去使用新媒体平台。只有平台建起来了,青年人才会更好地参与其中。

  那么,如何创新使用微博这一新媒体平台?如何让微博成为大学生公民意识发育的摇篮之一?

  首先还是要改变传统的社团管理思维,要进行准确的社团微博定位。就其内容来看,要从简单的信息通知形式转向丰富多彩的图文并茂、音视齐驱的交流形式,将本社团的品牌活动有趣地发布,贴近受众心理。就其运行来看,社团官方微博的管理团队需要有良好默契,团队协作至关重要。要鼓励管理人员创新使用微博,通过微博拉到更多的社会资源。比如一些社团通过微博申请到讲座资源,前不久未来大讲堂走进厦大,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许戈辉在厦大开讲,就是该校新闻社通过微博获得的资源。

  社团微博还要抓住机遇、根据学生群体特点去创新性开发微博作用。今年开学初期微博这一平台赢得了不少新生的青睐。如南方医科大学举办了新生发微博报平安的活动,得到了很好的反响;江西财经大学一品社通过微博接力,帮助该校新生韩一鸣圆了大学梦……而在社团纳新时,“微招新”成为了今年一大看点,微博为学生的交流和社团组织的招新建设、内部规划、信息交流等工作提供一个最新、最快速的交流方式。

  时至今日,微博对学生的影响已越来越大,五月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正式发布了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微博成为了蓝皮书重点研究的对象,报告指出大学生这个社会中最敏感最前卫的群体,微博的出现和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要相信新媒体和新青年可以碰撞出创新思维。微博时代的校园建设,需要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创新思维,让个体和社团的微博传播力与日俱增。从高校社团注册微博这一行为来看,新思维具体体现在新的微博运行模式、新的服务学生和管理学生模式,以及学生个体与组织的新型关系。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学校园充满年轻气息,容易产生新的观点和认识,正因如此,几乎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新思潮都会在大学中有所体现。“新媒体训练营”、“微社团”行动这类有竞争的互动活动的出现,探索了传播创新形式,推动了高校创新文化的建设,社团要利用好微博这一平台,使之成为广大学生思维碰撞和青春绽放的舞台,让新媒体和新思维在校园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让公民意识在年轻人的参与中潜移默化地传播、成长。

  一言以蔽之,我们得鼓励微博时代下更多的创新思维、更多的公民意识。因为,这些力量的发育,能让新媒体推动新校园建设,能让新校园帮助新青年成长。(中国台湾网网友:黄琬丽)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