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的后代》感官大于角色

时间:2014-10-13 11:15   来源:京华时报

  受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邀请,《郑和的后代》赴京首演。事后回味其中那一阵阵“无根而无涯”的流离和疼痛,莫名刺中内心。

  印象中,这是上海青年导演马俊丰首次进京。这部由新加坡编剧原创的小剧场作品,其海报尤为惊艳,肉粉色调。竖立在画面上的手绘主图案好像一个岛,其中星罗棋布好像微细血管一样分散着一些南洋的地名,稍有了解便可知是郑和曾七次出海抵达过的地方。

  进入剧场,入场光昏暗迷离。除了一面观众席外,舞台上另安排了30余个特别席位,供观众自由选择落座。舞台被划分成“田”字状,四面和中间的交叉路线为演员的表演区。四个小空间也安排了观看席位,座位分布亦有讲究。头排一个座位,次排两个,依次下去,一共四排,构成一个三角形,像一只锚。

  五位演员,三女两男,着宽松黑衣,自入场后就站在中央区域内,沉默地吐纳,并伴随海浪一般的声效匀速地前后摇摆自己的身体,令人仿佛置身无边大海。至此,作品基调的建立几乎堪称完美,准确且节制。待戏正式开始,情况则变得和主题“无根无涯”一样,开始摇摆不定。

  导演似乎在繁与简、多与少之间犹豫不决,一面是表演的模拟和意向性、无实物、肢体剧元素,一面是画布窗棱、卡通航海图、激光射笔等效果和手段的层出不穷,但是很精彩,每一样都富于想象力,视觉的美感上完成度很高。观众刚刚还被假定性表演催眠,天花板上忽然就掉落下一根长长的LED灯管,戳在演员的大腿中间,灭了。这样的交错换场一直贯穿始终,到后半程,观看心理也已经从感受作品的深意变成了“看看导演接下来出什么大招”。

  其实剧中处处可见玄机和趣味、创作者的用力和在意,比如表演区的分割、调度路线的丰富曲折,还有对剧场空间最大程度的利用,但同时也流露出了如剧中主人公一样的迷茫而动荡,或许这也是此次创作的意义所在: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出发,试图在一个古人残缺的身子上找到当下的自我认知。但我猜测,艺术并不是生活中缺少的什么东西,而应该是多余的那个部分;悲伤或者困扰,在那里面,需要用创作来释放,而凭空把握,往往可能是徒劳的。

  《郑和的后代》是一次感官大于角色的演出,或说炫技可能也不为过。表达的途径是丰富的,但想要表达的事情却未超过预期:漂泊、壮烈、痛苦、极大的幽默和荒谬之后,是不可预计的命运的沉浮、在陆地与海洋之间来来回回之后终致自我的迷失……这是文字可以描述和抵达的情形,但戏剧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大于文字,大于身体,大于视觉的。在讲述层面,作品完成得极好,但在自我意志的释放上则稀薄微弱。

  希望可以看到马俊丰更多的创作,他作品里自由的意识、对现实的敏感和一种严谨的疯狂,是并不多见的。(吕彦妮)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