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无处不在的今天,走进“皮娜鲍什下午茶”就感觉到游戏的气氛。观众签到环节如同微信的登录页面,确认曾经“注册”的身份,为互动提供了“合法性”。
“皮娜”本身是一个丰富的封闭空间,由宽敞的公共空间和若干私密的聊天室组成。逼仄曲折的楼梯和神秘高挑的阁楼,似乎也暗合了朋友圈的某种属性。在这样的空间参与戏剧《当我们聊天时》,演绎朋友圈的复杂,颇有些量身定制的感觉。不过更让人惊讶的是遍布空间的上百个大小不一的二维码,所有观众被要求通过扫描二维码寻求线索,参与互动,揣度谜底。如果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整个游戏就会瘫痪,而周遭一切的交谈、行走、欢笑与叹息也将与你隔绝,迫使你明白原来自己的全部社交生活都已被这些古怪的黑白格所左右。
扫码领任务之后,你便可以走近这个朋友圈里时常出没的人物,倾听他们的故事。乐于分享美食的吃货兴高采烈地推荐起最棒的甜品店,爱自拍的女演员讲述一段朋友圈里的双重生活,酷爱养生的鸡汤大妈跟你絮叨晚睡对身体的危害,金融外企的小人物牛哄哄地与你探讨宏观经济和比特币,某4A公司的广告人则忍不住吐槽起曾遇到的奇葩客户。在感叹形式讨巧外,我以为这样的戏剧大概就是如此了,演员通过讲些夸张的私人故事,戏谑、嘲讽、撕开那些做作的人性外衣。
随后我爬上露台寻找“失业的音乐剧歌手”,听她为我唱首歌。一个安静的微胖姑娘笑嘻嘻掐了烟,一首《矜持》动听得令人心碎,以至于让我对她为了理想和自由轻生的故事开始有些将信将疑。接下来“大宝妈”的故事更让我彻底沦陷:抱着坚定丁克理念的成功职场女性,在有了女儿后放弃一切做起全职妈妈。这个故事对于身处相似境遇的我更是一场虐心的洗礼,两个女人在促膝相谈之时,我竟开始哗哗落泪。
《当我们聊天时》的高潮出现在全剧的下半部。先是一大波关于微信的问题砸来,演员与观众混坐一起,以举手方式参与调查。紧接着演员们坐成一排开始朗读自己的朋友圈,在点赞和评论中怒刷存在感,也令每个观众在嬉笑之时捏把冷汗,陷入人人都无法逃离的自我反省。
剧终时,“全知全能的马头人”在雨声中用德语诵读葡萄牙诗人佩索阿的《在下雨》:“天在下雨,遥远,不确定,就像确定的事物没准是个谎言,就像某种被渴望的伟大事物在对我们撒谎。”虚实交织的“朋友圈”终于在此刻混淆一团。何为演绎?何为真实?此刻,戏剧与生活的边界已全然模糊。(好笑的萝卜)
■微评
@萧小竞儿:我更愿意说这是一次好玩的体验,很多事情不必较真,非要有一个什么深刻的所得。戏剧本来也不是教科书,不讲道理的。
@蘑菇是两个字符:整场演出的实现确实会让人联想到环境戏剧,但它似乎又赋予了观众过多的选择权和自由度,替代了许多环境戏剧会给人带来的一种“被卷入”的不自然和不快,所以演出带给人们更多的感觉是美好,但伴着咖啡、红酒和甜点有些过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