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艺术都是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给正确的人来看才有价值。脱离对一个时代的了解和审视,单纯活在当下地去看待艺术,我们永远无法理智地评估它的存在价值。
演员杨立新老师一篇微博引发的“嘻哈《雷雨》”事件意外发酵,争论的焦点似乎已经不在于一台话剧,而上升到艺术的与时俱进的问题。而相当一部分人的论点倾向于《雷雨》的“落伍”,近乎于被时代淘汰云云,让我多少有点儿莫名惊诧。
我坚持两个观点:第一,任何艺术都是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给正确的人来看才有价值。第二,脱离对一个时代的了解和审视,单纯活在当下地去看待艺术,我们永远无法理智地评估它的存在价值。
我不是卫道士,常年以来我会肆无忌惮地用周星驰《喜剧之王》里戏谑《雷雨》的桥段来取乐。但坐在剧场里看《雷雨》,我无法不敬畏。它开启了中国的话剧历史,把一个时代的黑暗与没落用最悲剧最压抑的方式折射在人物的命运上。
如果你真的不了解那个时代的压抑,人性的扭曲,不愿意对那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艺术价值观有一点了解的话,无论是觉得这样的作品暗黑、无聊、荒唐、失真乃至可笑,我都觉得不足为奇。倒是那个套着《雷雨》拍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让我时常在观影时忍俊不禁。我真的觉得那些在话剧剧场里开怀大笑的观众们,更适合跟着张艺谋、周润发、巩俐、周杰伦们沿儿可沿儿地去“文艺”、“悲情”一把。
当然,归结到这场失败的《雷雨》演出中,某些演员不到位、不走心的表演肯定是诱因。话剧曲折压抑的情节设置,被一惊一乍的四凤、窝囊死相的周萍演绎得夹生欠火,确实可能有些惊悚的莫名喜感。但是我相信,看过郑榕时代的人艺《雷雨》,看过孙道临主演的电影《雷雨》的人,坐在台下看这一场不尽如人意的表演,可能无动于衷、如坐针毡甚至摇着头提前离席,也不会把它当成情景喜剧来欣赏。
“嘻哈雷雨”的那些观众没做错什么,他们只是遭遇了一个他们从来不了解、也不想理解的故事,他们只觉得在舞台上看到了一群莫名其妙、礼崩乐坏的疯子。他们有他们的艺术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他们可以选择,但不可以宣判。
不必再争论,也不必再纠结了。这是一个艺术小众化的时代,一个艺术娱乐化的时代,一个许多艺术走向颓唐衰败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郭敬明、郭德纲,不代表郭沫若们就该被轻易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同样,争论该不该给可以把“曹禺”念成“曹偶”的人看《雷雨》,也是一件意义不大的事。(陈溯 剧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