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保护的差钱与不差钱

时间:2014-06-11 16:32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故居保护的差钱与不差钱

  名人故居保护的差钱现象正在减少,只要政府重视,主要领导具备文化战略视野,钱已经不是问题。但是,不差钱未必就能做好保护名人故居的好文章。

  日前,一则“北京名人故居仅三成挂牌保护”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名人故居保护的再度关注。说多了,不免泛上些许悲凉:这些文明常识,前辈早就有过痛心疾首的呼吁,半个世纪过去了,为何还经常原地踏步?

  不由再次想起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传奇夫妻回国后,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一级教授,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梁思成是这个委员会的副主任。他们想把北京城这一“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作为当时全世界仅存的完整古城保存下来,成为一个“活着的博物馆”留给后人。然而,最终的结局是,这个“北京城前景规划”遭到严重挫败,林徽因留下的“名言”后来被广为流传:“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更为不幸的是,那栋留下他们与无数名人过往痕迹的“名人故居”,也变成了一片废墟。

  北京城,是宏观的“活着的博物馆”,而名人故居,是微观的“活着的博物馆”。如果掏空了微观,宏观的京城,也就失去了底气。在我看来,名人故居保护问题的症结,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差钱”的保护,另一种是“不差钱”的保护。

  所谓“差钱”的保护,就是在“无争议”的前提下,想实施保护计划,却因为产权归属、经费来源等困扰被耽搁。名人故居的产权形式比较复杂,有的有产权,有的是租赁,有的只是借住,有的被作为“敌产”没收,有的已由所有者上缴国家,有的成了集体财产,有的仍然是私有产权,有的成为一房多主……因此在前期,由于名人故居保护的“主掌者”多半“差钱”,所以面对一大堆头疼的利益谈判,往往力不从心。前些年呼吁最多的,是让政府官员从“GDP情结”中走出来,认识到文化历史遗产的重要性,有时还免不了苦口婆心地“点化”:唯有保护,才能彰显“更大的政绩”——冀望以此劝谕改变“差钱”的现状。

  渐渐地我们发现,名人故居保护的“差钱”现象正在减少,只要政府重视,主要领导具备文化战略视野,钱已经不是问题。但是,“不差钱”未必就能做好“保护名人故居”的好文章。如今,大肆拆真古董建假古董的现象比比皆是,花了大笔钱,弄出一堆不伦不类的“文物”,包括“名人故居”。堂皇则堂皇矣,气派则气派矣,然与历史真实无涉,与民俗文化无关,毫无价值。还有的地方,缺乏历史唯物主义常识,用简单粗暴乃至过时的思维看待名人故居,把具有重要历史认识价值的名人给忽略了。关于“反面名人”,对其评价,究竟“正与反”各占多少比重,往往各说不一,这是一个历史认识过程,不必急于定论,重要的是保护遗存,启迪未来。如果其存在裹挟着一段重要历史,有利于认识国家民族一路走来的历程,这样的“名人故居”,不能因为争议而不去保护。历史唯物主义的常识提醒我们:历史的完整性,正是由正反两方面的名人构成的。

  名人故居,不是只有“学习、瞻仰”的功能,其更大的作用是验证活着的历史——这又说到文明常识ABC了。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还得先解决这个ABC,才能解决“北京名人故居仅三成挂牌保护”的推进问题。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