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功利性阅读才是启蒙的开始

时间:2013-08-07 08:42   来源:中国网

  “7月15日,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向青少年推荐了100种优秀图书和100部优秀影视片。包含思想、知识、文学等若干大类的图书,包含电影、电视、动画等多个类别的文化产品,为青少年打开了一个缤纷的世界。”先不谈这个“双百”目录引发的巨大争议,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发布消息说,“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目前,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这跟书店纷纷倒闭、出版社度日如年的现状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看起来像是要有所作为的样子。

  文化产品生产过剩就是危机

  人性一向好逸恶劳,中国人尤其小富即安,改革大多是防御性的:因为大宋积贫积弱,不得不王安石变法;因为洋人船坚炮利,不得不洋务运动;因为文革百业凋零,不得不开放搞活,后发优势、人口红利之后,有改革红利的新理论出现,但人口、土地和自然资源都已过度开发,自然只能向科技和文化寻求突破方向了,这应该算是以上政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在。

  但一眼望去,文化危机早已冰冻三尺,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民间这方面的诉求很多年前就已小有规模。无论是百家讲坛的洛阳纸贵,还是国学热的“烧烤”模式,形形色色的民间图书馆和读书会也多有所见。应运而生的东西无法妄议好坏,好也罢,坏也罢,都是群体无意识的强烈需求。

  搁置价值争论,便可以在历史和技术层面讨论问题。1980年代是人们能直接感受到阅读热情的年代,第一推动丛书激发了无数青少年科技和哲学的梦想,作家和诗人是怀春少女的白马王子,文学青年在那时候还不是现在的文青般带点讥讽。但数据是无情的,如今出版物的数量远超那个时代,而且还在不断增长,四书五经和四大名著注音本、缩写本、阐释本已然数不胜数,汉译世界名著也已经可以摆满整面墙的书架,加之网站的共享资料和文库更是无穷无尽的比特……

  我们接受的信息,也就是泛泛的阅读量,只会比过去多不会比过去少,专家、博士们恨不得能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灌进别人的嘴里。套用经济学的术语,文化产品很长时间以来都属于生产过剩,这是文化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

  生产过剩,需求严重不足,整个文化产业明显滞涨。原本的解决方案应该如改革开房初期一样,输出文化产品,向世界争取市场,但文化产品的竞争可不仅仅是廉价低端就能让世界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所以文化上,我们是纯粹的逆差,这一点,很多学者都从各个角度进行过描述,提出些诸如文明的冲突、后殖民主义和软实力等全球化理论。

编辑:顾文婧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