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今日开幕。作为一个年轻又颇有雄心的电影节,该电影节引发人们对我国“少年派”电影节的关注。
在世界范围内,电影节的发展正在印证着马太效应,戛纳、柏林、威尼斯……那些起步早、成名早的老牌电影节更易受到尊崇。我国现有的上海、长春、金鸡百花等电影节中,发展时间最长的不过21年。起步高端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也只举办3届。这些电影节虽经精心筹备,但毕竟资历尚浅。“少年派”电影节如何突破影响力的临界点,后发而上呢?
突出特色应放在首位。世界知名电影节的共通之处在于特色鲜明,如法国戛纳电影节偏好艺术性、柏林国际电影节着重政治性等。这些个性不但容易辨识,且相互间能形成一定差异互补。反观当下国内电影节,有的个性尚未彰显,有的个性不具竞争潜力。若要国际化、专业化的目标不沦为泛泛标签,还需提出明确定性。
其次,电影节不仅是业内聚首,更是大众节庆。在国外,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就是重视观众参与的一例。除了展影后调查观众的观影感受外,该电影节会常设教育放映公益项目,坚持全年给当地的公立学校免费放映电影。可喜的是,这方面,国内电影节已开始尝试,推出过“国际学生短片大赛”、“电影嘉年华”等活动环节,吸引公众参与。
此外,市场化运作、多产业融合,也可以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促进电影节持续健康发展。如有着“电影节之王”美誉的戛纳电影节,一方面作为国际化的电影展映平台闻名全球,同时也建立起一套相对成熟的电影节会运作模式,电影节的影响力最终还提升了整座城市的影响力。
将“少年派”电影节打造出世界影响力,更需要我国电影产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只有我国电影工业实力不断壮大,中国的电影节才能具备跻身全球一流电影节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