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言旧居“抠墙皮”是抠俗气

时间:2013-04-08 15:4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清明小长假期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旧居成了热门景点,吸引数千游客。据报道,持续的人流对莫言旧居造成一定损害,有一些游客挖走了墙角的砖头,有一些游客抠下了墙皮,说要带回去把土撒在家里沾沾“文气”。

  想通过抠墙皮的方式沾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文气”,沾的是俗气。诺贝尔奖是一个重视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国际奖项,可我们怎能以如此不科学、不人文的态度,去对待诺贝尔奖得主的旧居?

  客观而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多源于他个人的天赋和努力,诺奖奖励的也是他个人的文学成就。有成群结队的游客参观莫言旧居,倒不是什么坏事,但如果把莫言当作“文曲星”,以为去一趟就能沾点文气,那么,我们离获得诺贝尔科技类奖项,恐怕还非常遥远。

  很多去莫言旧居参观的游客,在莫言获奖之前,可能从没关注过他的作品,也并不清楚诺贝尔文学奖是怎么回事;他们现在对莫言如此膜拜,膜拜的也不是文学成就,而是其获得文学大奖。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甚至被不少中小学生购买。这与其说冲着文学作品去的,不如说是冲着考试去的——在考试中可能出与莫言作品相关的题目。这更像一个功利的循环:判断一个作者成功与否要靠获奖,于是教育者出于“功利”目的将获奖者作品入选教材、试题,学生们出于“功利”目的不得不关注获奖者作品。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达到3100万的世界第一规模,可这并不代表着国民的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同步提高。不论是我国的教育,还是科研,却莫名其妙地被“功利”思维包围——在教育上,升学、考试成为唯一的目标,学习只是升学的工具,凡是有利于升学的,就被重视、关注,而派不上升学用场的,就被边缘、忽视;在科研上,所有人全部围绕着能尽快展示成果的指标转,搞课题、搞经费、搞项目、搞论文,期盼着学术尽快兑现为金钱和地位,而忘记了学术的出发点。

  功利的成才观、教育观,会扼杀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大家总想快速复制他人的成功,而成功是无法复制的。在如此功利的环境中,我国可能会出现个别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奖项,但却很难问鼎诺贝尔科技类奖项,因为这些奖项综合体现一国的教育、科研水平。

  在本来应该十分严肃的诺奖问题上,我们一再出现“娱乐化”“神化”的现象,这可以反映出我国的教育是怎样一种状态。在这样的土壤中,是很难长出大师级的人才的。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