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李安的少年 莫言的蛙

2013年03月01日 08:02: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梅开二度的李安再度令华人圈沸腾。

  台北最高建筑101大楼顶端当晚打上“李安!”两个大字。几天来,同样不停滚动他名字的地方,还有内地的网络。他在致辞里的一句中文“谢谢”,让所有华人与有荣焉。

  李安的获奖让人联想到不久前莫言的折桂。作为先后问鼎世界电影、文学领域最高奖项的两位华人,人们免不了把两人放在一起谈论。事实上,这种比较确实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两个几乎同龄的人,一个出生在台湾的东部小镇,一个出生在山东农村;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一个祖辈为农民;一个留洋美国,一个土生土长。是什么样的特质,让他们由隔绝了半个多世纪的海峡两岸分别出发,殊途同归?

  从成长经历来看,李安走的是精英路线,莫言则是草根路线。路线不同,但是在前行的路上,他们两人都遭遇过巨大的坎坷,莫言遭遇的是经济上的贫困和身份上的歧视,李安虽未被逼至生存的困境,却也曾经丢失“丈夫的气节”,赋闲在家被太太养了6年。

  成功的路上哪能不经历风雨。可是,李安和莫言的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特质,那就是荣辱不惊的温和与朴实,这在当下的文化圈是少见的。龙应台说,李安的眼睛像一只小鹿,纯真、温柔而聪明。陈文茜说,李安把自己放得很低,低到能看见每一个人的灵魂。

  莫言也是个温和的人。话语不多,穿着朴素,为人低调。在获奖前夕对媒体封口,因为不想受到攻击。面对围堵的媒体记者,他一边着急地说,请记者做好准备工作再来,一边给记者们煮饺子吃。

  温和的人,却喜欢冒险,这是李安和莫言在创作上的共性。从《推手》、《饮食男女》到《理智与情感》、《绿巨人》,再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总是跳来跳去的,他说自己喜欢不固定的状态,喜欢灰色地带。而莫言因为强烈的个性色彩、具有杀伤力的语言,也被认为是中国少有的敢于冒险的作家。

  在文学和电影中,冒险本身就具有故事性。李安和莫言都是擅于讲故事的人。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他们都完成了走向世界的跨越。只不过李安跨越的是东西方文化,莫言跨越的是语言翻译这一关。

  李安最终接过了代表着美国价值体系下大众文化的褒奖,莫言受到代表着欧洲价值体系下精英文化的认可。李安的少年,莫言的蛙,更多意义上是西方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眉来眼去、暗送秋波。他们像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两种缩影:被夹在东西方这两个文化巨人之间,时而合作、时而对抗,艰难地寻找自己的命运。

  看李安的电影越多,越失去描述他的能力。东方的、西方的、商业的、文艺的、精明的、单纯的……好像什么都有一点。莫言就不一样,他的复杂性体现在个体作品,整体风格是稳定的东方式,甚至是东方中最泥土的那一部分。

  有人喜欢把他们的成功说成是中华文化对西方的征服,但更多冷静的人,期望来自欧美文化中的这种富有迷惑性挑战,能够再度激活起中华文化。(郑娜)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