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位女白领私信商报官方微博称,自己是一名手机控,身受其害,建议开展一次活动,带来“手机控”们前往世外桃源隐居一周,坚决不用手机和任何上网设备,要体验与电子科技绝缘的生活。商报官方微博发布征集消息“停用手机一周你能活吗”,最终,一名80后女白领,与一名70后教师、一名90后大学生组成一支“手机控隐居团”,约定本月31日前去酉阳桃花源隐居体验。
手机如今已是平常物,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的功能也日渐强大,当手机与网络连接,手机早已不是发发短信、打打电话的单纯通信工具。也正因此,手机越来越“把控”人的生活,当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被手机所“控”,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一名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手机、离开手机便会感觉魂不附体的“手机控”。
关于“手机控”的原因和害处网上相关文明汗牛充栋,但这些分析均忽视了一个关键点,就是人乃环境造就的动物。从人类祖先的进化,到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演变,从远古的农耕文明,到现代文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与自身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含社会环境,两者共同影响了人类进化、繁衍和进步。
具体到“手机控”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没有人际间的情感疏离、没有公民教育的长期缺失等社会大环境,就不可能有啥子“手机控”。没有手机的年代人们不照样生活吗?那为什么同样处于这样的社会大环境,有人成为“手机控”,有人却没有被手机“所控”呢?这里的关键取决于人自身对所处环境的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与人的独立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综合素养直接相关。换言之,成为“手机控”其实是自身独立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方面出现问题。否则就无法解释面对同样环境,“手机控”与非“手机控”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由上所述,我认为,若想摆脱手机对自己的“控制”,“手机控”应该从自身寻找解决问题之道,只有提升独立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综合素养,才能增强应对环境的调节能力,与“手机控”说再见。因为,大的社会环境个体之力难以改变,既然改变不了大环境,那就要改变自己。
具体到“3名‘手机控’网友组团隐居一周停用手机是否能活?”也是在寻求改变自己的一种方法,但这种短时之举,并不能增强应对环境的调节能力,也就难以摆脱“手机控”。至于“一周停用手机是否能活”,自不必担心,如果一个人停用手机一周都能因此而死,那这个人活着与死了还有区别吗?其实,“手机控”的问题不在手机本身,而在于自身存在的诸多“能力不足”,说到底,是人的问题。换言之,如果你是一名“手机控”,说明你是一个“有问题的人”。不要急于辩解,请深刻反思:为什么别人不是“手机控”?(文/三季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