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联通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联手为2012年入学的EMBA新生推出一款名叫“iCourse”的电子课件,原先厚厚的教科书被植入薄薄的iPad里面,有了它,学子们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展开学习。iPad还可以通过3G网络,随时随地下载更新资料。EMBA学生不缺钱,最缺的是时间,有了这件宝贝,车上、马上、厕上的碎片化时间都能利用起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在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还未风靡之前,其实一些聪明的媒体人早就看中了碎片化时间带来的商机——免费的地铁报,相中的是人们坐地铁时的时间碎片;各大餐馆、会所等候区摆放的免费杂志,瞄准的是人们等位子、等人时的时间碎片;一夜成名的楼宇视频,把等电梯或者坐电梯时的时间碎片化作了源源商机……这些新兴媒体,剑走偏锋,让“一杯茶、一张报”或者“夜饭吃饱”的传统媒体着实羡慕嫉妒。
而如今,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碎片化时间的存在,更是推动了微博、手机报、手机杂志、电子书、手机视频等“微传播”形态的你追我赶。看那政府微博,是怎样的一种发展速度啊!——因为他们知道,不把这些碎片化时间好好占据,重要政策就很难以最快速度家喻户晓。
浮躁也罢、屁股坐不住也罢,碎片化时间的势头挡也挡不住!“微”起来的还有电影产业,今年以来,“微电影”继续“草根路线”的同时,吴彦祖、范冰冰这样的明星也加入了“微”大军。同样买一张电影票,在电影院里坐上两个半小时同坐上一个半小时相比,在15年前,或许观众会觉得很划算,可如今,当3D版《泰坦尼克号》直面从未看过老版《泰坦尼克号》的90后时,笔者周围不少90后发表的意见竟然是“片子还可以,就是太长了。”中国某些大片,动辄两三小时,谋杀胶片也谋杀观众的神经,愿“微电影”的势头更猛些,让更多观众对这些所谓的大片长片“用脚投票”。
“微”潮之下,据笔者个人观察,“醒”的比较慢的是图书出版行业。事实上,要让动辄多少“码洋”的图书出版行业“微”起来也不难,我们老祖宗所创造出来的文学表达形式,都是“微”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唐诗、宋词,也都是寥寥百把字,跟140个容量的微博有一拼,至于后来的明清小说,比如《红楼梦》洋洋大观,可它的每一回不也很“微”,而且打开任何一个章节都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特别适合下载到手机里进行阅读。还有微型小说、小说连载等文学样式,都是最适合电子书、手机、iPad承载的。笔者在此建议,一些图书出了全集、精装版后,何不再出些适合碎片化阅读、移动互联网终端承载的简装版、电子版,作者们创作时,何妨师从曹雪芹、冯梦龙、张恨水们,把小说弄得“章回体”一点,以更加适合电子阅读的需求?
碎片化时间,必将颠覆传统媒体,传统的传播方式如何放下身段“微”下来?越早做功课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