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直面苦难是一种自信

时间:2012-12-17 14:07   来源:新民晚报

  身边看过《1942》的人,都议论很“震撼”。且不说情节设定、角色表现等,仅主题内容的选定,我觉得就特别有意义:沉淀了多年,潜下心来,一字一句向公众描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一段苦难史,那本身,真是需要勇气的。人往往有选择性遗忘,将苦难、难堪,看作是一种隐私,总想埋得越深越好,不愿去回首,更不愿去面对。

  其实苦难,恰恰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就像一个人的人生阅历,那是不可复制,更不该丢弃的……如果我们丧失了对过去苦难的记忆,丧失了对苦难的集体关注,丧失了对下一代进行苦难教育的意识,那么就会导致大家对苦难的普遍麻木,和善良之心的退化,一旦在某种客观条件下,就会让人失去对自身行为的价值判断,或许,有些人就会成为新苦难的制造者。

  所以,对苦难的直面,或说追忆,不仅是勇气,更是一种责任感。用大众化手段将苦难面向社会,面向百姓,尤其是告诉下一代,让他们对国家的过去、对曾经的苦难有所了解,而不是完全陌生,甚至毫无兴趣——像《1942》这样的影片,就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方式,至少可以对更多年轻人的成长和成熟有帮助,对帮助他们成为善思、正义、有担当的人,有好处。

  很希望,《1942》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现在有些人正致力于还原一些历史的本来面目。那真的不容易,甚至很艰难,但却令人尊敬。只有当我们可以重新感受那些苦难重压下的人性尊严,重新感受他们的痛苦、绝望与恐惧时,才能明白对生命的敬畏,对正义的呼唤,对他人的悲悯之重要性。

  直面历史,直面苦难,事实上,也是一个国家、民族自信的流露。当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共表达,可以从容将目光聚集在《1942》这样的大主题时,这样的一种公众表达,一定有强大的力量,那也是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我们不仅需要历史学家的客观与准确,更需要这种大众传播艺术的叙述与感染力,因为它能让更多人感同身受。只有让历史的苦难坦然呈现,才能让我们好好记住历史,才能让年轻人更清晰地认知我们这个国家曾经迈过了多少山山水水,才终于走到了今天。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