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失守的初来之心

时间:2012-12-05 13:31   来源:新京报

  12月3日晚,影评人magasa爆料称,《王的盛宴》的团队雇佣了水军专门维护该片在豆瓣等专业电影网站的好评度。面对质疑声,陆川工作室导演李静正面回应了“水军说”:“既然选择站在阳光里,就没什么好隐瞒。我们的口碑维护团队是在1日紧急加入的,要不是遭遇之前的疯狂打压,何必出此下策,费力不讨好。”

  关于“水军”的无奈回应,颇能体现“王的无奈”。在网上五岳散人也因为一句“凭良心讲”为陆川辩护,被人讥讽“良心真忙,又来了”。《王的盛宴》票房不好有上映时间的客观原因——谁让少年派那么惹人爱,《一九四二》那么大气派呢——但或许更多的还是这片子,即使被压了几年,也没有显示出太多的“购票”说服力。

  《王的盛宴》是一个双重的文本。在电影之中,我们看到最初以“灭秦”而起义的刘邦如何在获得权力的过程中失去了最初的理想和纯粹,而被欲望和恐惧所辖制;在电影之外,我们看到的是从《可可西里》一路走来的导演陆川,如何丢掉了原本具备的对影像和故事的驾驭能力,转而追求“深刻”。两个故事,一个主题,初来的心,迷失了。

  尽管有刘烨、秦岚、吴彦祖、张震等一干明星,借用的也是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鸿门宴的历史,但本质上,《王的盛宴》只能算是导演陆川的私人表达。没有大场面,没有美女,甚至没有美男(美男要么老迈要么蓬头垢面),一切商业电影应该具有的元素似乎都不太容易找到,让花了真金白银坐在大银幕之前的电影观众难免会生出“怨念”。

  和《南京南京》一样,《王的盛宴》依然是陆川“剑走偏锋”的探索之作。不过这部探索之作,从整体上看,明显借鉴了《李尔王》的对白,《荆轲刺秦王》的气氛以及《罗生门》结构。但在与大师对话的过程中却显得有些笨拙,让人处处生出用力过猛却并未超越之感。

  大量无情节的内心独白以及用来心理分析的闪回,让整部影片显得拖沓而琐碎,以致出了影院,竟然无法回忆起一个印象深刻的镜头;内容上,此片仍然没有摆脱中国宫廷戏惯有的阴暗和暧昧,仍然是一部讲述胜者王侯败者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故事。从《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一路看过来的中国观众,对此毫无新鲜之感,而《王的盛宴》的解读,则比上述电影更加纠结。刘邦从一个还算单纯的乡村野夫变成了一个人性扭曲、滥杀功臣的汉代君王,就这点事,陆川却非要故作高深地用120分钟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还好他的演绎在逻辑上还算完整,只是这样的表达方式实在拖累了演员。为了显示宫廷的黑暗和阴险,剧中的每一个人大多数时间都表情凝重,甚至面无表情。项羽成了人非所及的神。因此,近景极少,大多以中景、远景示人,让众多冲着吴彦祖之颜进影院的观众深有远水解不了近渴之感;刘烨的眼神依然动人,只是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其在麻衣赤脚、披头散发地表演舞台剧;秦岚的戏份算是不少,却像一尊被仇恨驱动的木偶,对吕后应有的丰富少了那么一点入木三分;韩信的出场似乎还没有他丢给项羽的那副铠甲多;其余诸臣都像打酱油的,让人不敢相信,他们是怎样辅佐刘邦打下天下的。

  最后,刘邦在百转千结的心态中杀了韩信。在看到韩信头颅的同时,他也死了,但独白仍在继续:“我死了,因此,我不可能知道在我死后,我的妻子杀死了我的三个儿子;我更不可能知道,在四百年后,我的帝国也会在这片土地上消失。很多人都说我的命运是从鸿门宴开始的,他们错了,我的一生都是鸿门宴。”这种伪深刻的文艺调调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住的,还好,电影已经结束。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