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关注莫言,不如多读一些莫言的书,进而关注他的作品反映的历史和现实。否则,一时的喧嚣之后,文学可能仍被冷落
诺贝尔奖效应立竿见影。最近几天,莫言,这个一贯低调的作家,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被谈论最多的人之一。
他的形象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封面,他的书遭遇突击抢购,一些以前从来不关注严肃文学的人,也开始打听莫言是谁,打听他写过什么。接下来的事情可以预料,他的书将被集中再版加印,他的小说将被更多改编为影视剧,他的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课本,他将得到各级政府的礼遇嘉奖……这当然是好现象,一个重要奖项,原本就有示范和带动效应,既包括社会效应,也包括商业效应。
中国籍作家获诺贝尔奖的梦想,在莫言身上实现,无疑是值得庆贺的事。因此,对莫言的高度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其中也出现了一些过度开发的迹象。比如,莫言现实和文学的故乡山东高密,表示将新建更大规模的莫言文学馆,并大力开发“莫言旧居”,将其打造为“红高粱”文化旅游的核心资源;一些开发商开始联系莫言,希望向他赠送住房;甚至连跟莫言获奖不搭界的文化传媒类股票,也一度遭遇爆炒。
在一些人看来,莫言像一夜成名闯进奥斯卡的演员,或者夺得奥运冠军的运动员一样,成了奇货可居的明星,围绕他的一切,都可以用来搞商业开发,或者为自己的商品做代言。这些关注之所以跑偏,是因为跟文学越来越不搭界,陷入了娱乐或者商业的狂欢。
诺贝尔文学奖首先是一个文学奖项,它的评奖标准,不管是偏重文体和文学形式的创新,还是更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影响,都没有超出文学的范畴。莫言是凭借他的作品获奖的,诺奖表彰的,是他对文学的长期坚守和文体创新,并以其作品反映中国历史和社会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显然没有读过莫言几部作品就或弹或赞甚至进行政治解读的言论,也是另一种跑题。
对莫言的追捧,首先不应脱离文学和作品,不应变成追捧文体明星那样兴勃亡忽的狂欢。文学作品可以流行,也可以商业化,但真正的作家总是沉静的,需要长期坚守的,正如莫言所做的那样。真正关注莫言,不如多读一些莫言的书,进而关注他的作品反映的历史和现实。
当然不只是莫言。在中国当代,莫言无疑是最全面和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被诺奖选中也是实至名归。但还有不少作家,如余华、李锐、王安忆、阎连科等,也在坚持用写作重述历史、反映现实、影响人心,他们的优秀作品,都值得关注和认真阅读。
作家的天职是写作,用作品来参与和改造社会。近些年,文学的社会影响在下降,严肃文学的地位日益边缘化,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究其原因,新兴媒体兴起、娱乐方式多元化带来的读者流失、阅读浅化不可忽视;但正如莫言所说,传统文学正在失去过去那样的主导地位,也许跟质量下降有一定关系。一些作家自动放弃了反映和思考现实的功能,而选择沉静坚守的,获得了应有的褒奖。这就是莫言得奖的秘密。
因此,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的真正效应,应是能够改善传统文学的境况,提升写作者的信心,同时吸引更多人去读书,尤其是读经典。
除了对作品的关注之外,作家不需要像明星一样的被过度关注和过度消费。作为一个成功者,莫言的感受是,“任何热闹、任何喧嚣都无助于提高文学创作质量,还是应该是静下心来,默默的、认真的、耐住心性来写作。”否则,诺奖一时的喧嚣之后,文学可能仍被冷落在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