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以其魔幻现实又具中国传统的天才叙事,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了却一桩沉潜百年的民族夙愿。委实可喜可贺。“首位中国籍作家斩获诺奖”的消息,在文坛、学界及媒体上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但面对莫言凭借其杰出文学才华获得世界认可的事实,我们中许多人并没有因为母语文学所创造出的瑰奇深刻而欢欣自如。却在社会戾气所催逼出的“怀疑一切”的过度敏感的惯性下,以道德或政治的名义高高在上地站在“文学的共识”之外,强求作家在价值观上与自己保持步调一致。一时间,关于莫言“不敢言”、“依附体制”、“不介入公共事件”的戏谑、嘲讽接踵而来。似乎作家不呐喊几句热乎的“普世”口号,作品再好,也该被鄙薄。
文学的式微,及人文精神、理想主义在物质和功利春药“催情”下的陷落,使得安宁无为自我沉浸的为文变得艰难而边缘,人们总是期待掌握话语权的人去针砭时弊,倡议公平,而对一个蜷缩在地下室里孜孜书写着文学梦想的人却可以视而不见。
严肃的文学让位于奇幻、言情和粗鄙的愤青式叫嚣,网络上撑着各自“精神领袖”大旗的加V大腕与狂热粉丝,在自我标榜中划分着派别,沉溺于体制、公平、民主的抽象话题,演化出形形色色的文人内斗,而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耕作者甚或没有同等话语平台的人,怀着一股不自已的“精英主义”。
于是,“诗人淡出,而时评家辈出”。众声喧哗中,呈现人类孤独情怀,寄托人性冷暖疼痛和原始激昂的文本创作变得愈发难以寻觅,在各种粗线条而又失却底线的无谓争论中,文字的厚重及它所能给予世界的温馨慰藉渐被遗失。
莫言的获奖,宣告的是纯文学的胜利,其作品背后所代表的中国乡土及传统文明的厚重、复杂与野性,理应受到更多关注。文学不应被日渐分裂的价值观冲突所绑架和阉割,动辄以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异同来区分优劣,褒贬人事,亦是走入了狭隘和霸权的迷途。
如今,多元的社会矛盾及层出不穷的利益分殊,使得宽容和理性,常在血与泪的悲剧中沦为装饰的花边。文学在烂俗、煽情和成功学的“文化快餐”中,渐渐脱离“大雅之堂”,而成了作者们的自娱自乐。这是文学的悲哀,也是时代的不幸。
此时,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扎根于土地的中国作家,莫言的获奖便具有了间接扶正衰微文学、为之强心注入正能量的意义。文学让一个再平凡、卑微、懦弱的人,也能在天马行空的不羁想象中寻觅到自己的诗意居所,安放灵魂和寄托希冀,在黑暗中点亮人性的熠熠烛光。所以,让文学的归文学吧。评判莫言斩获诺奖,应摒弃各种文学之外的价值偏见,回归到书写心灵,洋溢精魂的“文字志业”本身。安宁、纯粹、无争的文学书写,亟需在狂飙突进的经济发展,及浮躁功利的世道人心面前,得到更好的梳理、守护和尊重。
祝贺莫言,以文学的名义!(王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