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为何拜求“媒体评审团”?

时间:2012-10-08 09:53   来源:荆楚网

  9月28日晚上,“中国好声音”第12期如约上演,哈林团队和那英团队各自决出了各组的第一名,吴莫愁、梁博成为当晚的获胜者。在第二阶段中,导师那英忍不住拜求“媒体评审团”,令人深思。

  导师那英为什么要拜求“媒体评审团”?当时的情形是这样:张赫宣、多亮、张炜、梁博分别唱了自己选定的曲目,按导师们的评价,这一轮中,张赫宣的表现胜过多亮和张炜,而弱于梁博。然而在接下来由媒体评审团为张赫宣、多亮、张炜三人投票时,张赫宣的得票却是最少的一位,这完全颠倒了导师们的评价,这种结果对主考官那英来说是意想不到的,此刻起,她的心情难以平静,泪水止不住流出来,也令她为最后能否选出本组最好的声音而担心。于是,在多亮与张炜的对决后,爱惜人才的她拜求媒体评审团,并请刘欢与她一起向媒体评审团表达心中的想法,希望媒体评审团一定要更多地考虑选手的声音与歌唱。

  个人以为,张赫宣过早地被淘汰其实与不尽科学的赛制有关。既然导师们已当众说出了三人的优劣,又何需接着由媒体评审团来表决一次呢?理由如下:

  其一、导师评委与媒体评审团哪个更专业?从歌唱角度来说,导师们无疑更专业,好声音并非单纯比谁的音域最宽,还包括音色、音质、乐感、音准、节奏、情感等诸多元素,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既然是评好声音,理应由音乐专业人士评选。

  其二、导师与媒体评审团的评价方式不一样。“好声音”讲究的是声音,16强的歌手是由导师们盲听选出来的,选的是好声音,而媒体评审团并非以盲听的形式来投票,而是直接面对选手举牌投票,其间,不可避免地有声音以外的因素。

  其三、从理论上来说,导师评委比媒体评审团更理性。因为是专业导师,还因为他们经过了盲听这一环节,所以导师们能围绕声音这一最重要的东西去评价一个歌手,他们也更了解这些歌手;而媒体评审团,由于专业度不够等原因,难免会有一些人不能准确地评价一个歌手的声音。

  倾听了导师用心良苦的拜求以及导师刘欢的诚恳阐述,笔者在敬仰那英、刘欢等人的师德的同时还思考一个问题:难道没有更好的赛制吗?其实是有的,在笔者看来,靠媒体评审团评审比不上靠导师评审,而靠导师个人评审,比不上由导师集体当众打分评审。如果每一场比赛能在评委资料库中随机抽出20位评委,由评委各自打分并同时亮分,再按去掉最高、最低分,最后求平均分的办法获得的结果难道不是更能避免人为因素,从而使比赛更公平吗?

  当晚的比赛,张赫宣若不是被媒体评审团淘汰下去,他至少还有再唱一首歌的机会,然而,他却因媒体评审团给的分太低而被淘汰。个人以为,平心而论,张赫宣的离去是“好声音”的一大损失,张赫宣外表平静,内心却是波涛汹涌,以摇滚唱法独树一帜,前面刘欢组的吉克隽逸大气完美,哈林组的吴莫愁唱法怪异险奇,张赫宣与前面两位的风格可说是迥然不同,第一轮的演唱,正如导师们的评价一样,他是三人中唱的最好的一位,然而,结果却恰恰相反,叫人能不着急吗?

  那英的拜求并没能很快奏效,尽管多亮与张炜的演唱各有千秋,尽管导师们更认同多亮,但多亮仍被强大的媒体评审团淘汰了……万幸的是,最后在梁博与张炜的决赛中,媒体评审团与导师们的评定终于趋于一致。最后,笔者忍不住再问一句:一个歌唱节目有必要请媒体评审团来进行专业性很强的评定吗?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