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英国,顿时觉得赛艇的地位和在中国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泰晤士河沿岸,到处都有赛艇文化的影子;连续五届奥运赛艇冠军雷德格雷夫爵士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能够担任重要角色;英国甚至还有一个赛艇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赛艇的各种珍贵资料。而在中国,别说普通百姓,就是专业体育记者,能把北京奥运会四位赛艇奥运冠军名字叫全的恐怕也不多。
伊顿多尼赛场,你能感受到25000名现场观众的激情;你能看到数百名记者对赛艇的热情。但在中国举行的全国赛艇比赛,观众寥寥,基本为教练、官员以及当地屈指可数的居民,比赛几乎就是自娱自乐。
这就是差距,文化的差距。在这方面,中国显然还处于起步阶段。
文化是需要积淀的。英国赛艇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它有足够的文化积淀。在英国,赛艇比赛在18世纪末就已经出现,牛津大学的赛艇比赛最早在1815年举行,剑桥大学也在1827年有了赛艇比赛,两年之后,举世闻名的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赛诞生。
两百年的积淀使得赛艇不仅在英国广受欢迎,而且还成为英国持续成功的奥运项目之一:自1900年开始,到2012年,英国赛艇已夺得25金21银11铜,这也是英国自1984年以来每届奥运会都获得金牌的项目,8月1日在女子项目实现奥运金牌突破更给赛艇在这个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奥运会上的成功反过来对赛艇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英国最早的赛艇俱乐部诞生于18世纪末,而目前,英国的赛艇俱乐部已多达550多家,这些俱乐部散落于乡村、城市,便于赛艇爱好者前往。在这里,你无须考虑赛艇器材的高昂费用,只要成为其会员,便不仅能够使用器材,而且能够得到专业教练的指导,学习系统的课程。世界知名的伊顿公学不仅培养出了现任英国首相卡梅伦等名人,而且还是正在举行奥运赛艇比赛的伊顿多尼赛场的拥有者。
这一切在中国恐怕是无法想象的,即便中国在北京奥运会得到了首枚奥运赛艇金牌,但就赛艇文化而言,显然还是个贫瘠之地,这个项目的群众基础相当薄弱,从事该项目的也就2000人(包括青少年)左右。此外,在国外很多孩子六七岁就在玩赛艇、对器材和水都已产生自然反应的时候,我们的运动员往往到了十几岁才开始从别的项目转练这个项目,真正从一开始就练赛艇的少之又少,可见国人对赛艇的感情还相当淡薄。
与赛艇一样,英国足球同样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抛开英国火爆的联赛和悠久的历史不说,英国深邃的足球文化处处得以体现,书店就是一个例子。
在伦敦有很多小书店,空间虽然狭小,却摆着许多有关足球的书籍。书架上,我们能看到近百名球员、教练的各种自传、回忆录,光有关贝克汉姆的书就多达50种,另有许多足球训练、战术的实战图解,这无疑给了球迷更多了解足球、了解球员和教练的机会。
而在中国,即便是在北京图书大厦和王府井书店,足球类的书籍也少之又少,多为竞赛规则之类,体现足球文化的书籍几乎难见。当然,也许你会说,中国球员和教练有什么可书写的?中国足球的技战术有什么好“吹嘘”的?谬矣。一项运动只要方向正确,只要按照规律发展,只要充分合理地经营,就一定会有开花结果的一天,而其中的艰辛、谬误、荣誉,涌现出来的人与事,都是可以书写的对象。
书籍只是一个缩影,但见微知著、管中窥豹,在塑造自己的文化上,中国足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并非无路可走。(新华社记者公兵 冷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