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一次蝴蝶效应看穿网络暴力始末

时间:2012-07-11 09:32   来源:中国网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讲述一次公交车不让座事件在被媒体报道后引发的一场连锁反应,很多人的命运在短短一周内被彻底改变。影片是陈凯歌近年来首次关注现实题材,将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小三、职场斗争等社会热点融入其中,犀利地剖析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的现实与人性。

  早在07年,我国的网络暴力第一案中,姜某因丈夫王某的婚外情自杀,王某被网友曝光了姓名、手机、住址、单位等详细信息,其后众多网友对王家门口刷写标语。不堪其扰的王某以侵犯名誉权为由遂将曝光他私人信息的网络公司告上法庭,并且胜诉。诸如此类的还有08年的“辽宁女张某事件”、09年的“艾滋女事件”等等。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进而造成人身、精神伤害的行为。随着时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之衍生出的网络暴力也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暴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人肉搜索”等词汇也因网络的发达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对网络暴力的频发,网民们几乎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然而它是如何产生的,在这种狂暴的现象之下涌动着什么样的暗流?看清暴力现象的原委,显然是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网络生活中更加清醒和理智的。《搜索》这部电影无疑做了一次详细、生动的说明。

  首先,媒体舆论引导,是点燃燎原烈焰的星星之火。电影中的故事围绕记者的一次新闻事件展开,在实际社会中,每一次的网络暴力事件也都离不开媒体的炒作。《搜索》中,仅仅是一个“公车让座事件”,却将媒体如何将话题引爆的各项活动都一一进行了阐述。通过追踪事实、引导舆论和时间把握三方面做了深度透视。在还原事实的过程中,从记者将新闻上报,到对当事人的多面采访;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从专题制作的推出,到引发公众讨论;在把握时间进程方面,从吊足大众胃口给予充分反应时间,到对事件下一步进展的跟踪。《搜索》把媒体炒作的伎俩几乎尽数放出,让观众看到每一个火爆话题是如何诞生的。当看透这些炒作手段,是不是要被媒体的舆论牵着走,就要另说了。

  其次,群体无意识,是促成网络暴力的主观原因。与实际社会相似,网络社会是一个更加庞大的组织,由更加丰富的个体组成。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经在《乌合之众》中阐述自己的理论,群体无疑总是无意识的,但是也许就在这种无意识之间,隐藏着它力量强大的秘密。这种群体现象是自古存在的,一个孤立的个人在仅有自我影响的环境下,绝对不会去打砸抢烧。即使受到这样的诱惑,他也可以很好地抵制。当他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时,群体的人数会赋予他新的力量,会让人变的出乎意料的狂暴。 

编辑:许娜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