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时代,为什么缺少伟大的作品?”这是新华社记者一篇文章的标题,也是这篇文章所要探讨的问题。作者忧心忡忡地写道:“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成就不菲,但是相比于高歌猛进的经济建设明显滞后,缺乏力透纸背、影响深远的经典大家与旷世力作。”“今天,人们置身丰富至极的文学作品中,却有些四顾茫然:经典与大家,在哪里?”(《中国青年报》5月28日)
作者希望在我们这个时代能出一些伟大的作品,这个心情我能理解。作为文学爱好者,作为当代人,谁不希望能读到当代的伟大作品呢?但是,我又认为过度急于出伟大的作品,这本身也是一种浮躁的想法。
能称得上伟大作品的,应该是少之又少的。中国几千年来,能称得上伟大的文学作品也就是可数的几部,平均下来一二百年才能出一部伟大的作品。而改革开放也才30多年,要求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一定要出现一部或多部伟大的作品,不是太急躁了吗?或许说,我们这个时代很伟大,伟大的时代应该出伟大的作品。其实,伟大不伟大,要后人来评说。就算时代很伟大,也未必就一定能出伟大的作品。
况且,伟大的作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杜甫、李白、曹雪芹、鲁迅都不是谁刻意培养出来的。假如通过培养能出现伟大的作家,那鲁迅先生就应该培养他的儿子成为鲁迅第二了。伟大作家的出现有极其偶然的原因,正因为如此,人们才特别崇敬伟大的作家,将他们当作人类文明的瑰宝。假如希望通过发出一个号召就出现伟大作家,通过学习什么改变什么确立什么就出现伟大的作家,这是极为可笑的。
再说,对伟大作品的判断,也需要时间检验。可能有某部作品,现在不被人们看好,而在几百年后,却被视为经典。也可能某部作品由于某种原因无法面世,而在几百年后,被人们誉为伟大的杰作。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是有的。
特别要说明的是在今天判断一部作品的得失,决不能以它所拥有的读者量论英雄,不能认为读者少一些就一定不够伟大。由于电视与电脑的出现,看纸质作品的人大为减少了,而纸质作品的种类又多了,平摊到各部作品上的读者就更少了。因此,在今天要求一部小说能像“《创业史》、《红旗谱》、《红岩》等作品那样家喻户晓”,是不现实的。作者以此为据,说现在的文学作品不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缺乏说服力的。
急于出伟大的作品,虽然可以理解,但这是急不得的。比较现实的应该是多出一些好作品。我这里所说的好作品只有两个标准:有一定量的读者喜欢读;读了对多数读者有好的影响。用这样的标准衡量,这30多年中也出了一些好作品,只是数量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