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天安门》妙就妙在似与不似间。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部好的舞台作品,只有具备思想的高峰,才能给文化带来永恒的价值和生命的活力。回看《天安门》整场演出,这台作品既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大制作,多维、递进式地歌颂祖国、赞美北京,如诗如画再现首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国际城市形象,颇像一部行进中的形象宣传片。但同时,它也是一部融会多种舞台表现手段、对接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力作。它在舞台声、光、电表现力方面的谋篇布局,在各章节呈现的节奏把控方面,均张弛有度、延展有序。仅就这点而言,传递给观众的感受就是新鲜、好看、有意思,能够最大化地吸引观众眼球,在似与不似间淡化作品的宣传性,让人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创作者的思想立意。
其次,《天安门》的内容摇曳生情,文化情境平等宽容。《天安门》通过大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全景式地将古都北京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一展开,内容宏观至“神舟八号”、“天宫一号”遨游太空、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微观到清洁工、“送花小丑”、公交劳模李素丽、“我最喜爱的首都人民警察”孟昆玉的参演、亮相,这些细节的设计和运用,无不蕴含着创作者的良苦用心。
目前,我们生活在思想解放的变革时代,文化导向必须尊重文化和每个文化消费者的话语权,让观众的文化消费成为平等参与,使舞台成为各种先进文化相交融的宽广平台,这样一部舞台作品才有常演不衰的根植土壤和发育软环境。纵观《天安门》,它就做到了这一点,通过一环紧扣一环、曲水萦回般的伏笔预置、舞台编排、互动参与,不断打动着观众、感染着观众。
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如何在舞台上把北京50万年的人类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年的建都史,以及北京作为新中国首都60余年的崭新历史,表现得有意思、有新意,让观众爱听、爱看,这绝对是对创作团队的心智考验。好在,最朴素的话最真理,最人文的话最营养,《天安门》用它炫丽却又平朴的讲述风格,把发生在北京城里的一个个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把日月更替的新旧北京描画得光彩夺目。一幕幕,《天安门》在北京不凡与平凡的跌宕起伏中,变化出无数北京人自己的人生故事;在用大视角勾勒小人物的过程中,尝试让舞台语言变得比故事更重要。
当然,一部新作品总有不尽完美之处。我想,我们更应该把“干成什么”作为评价标准,因为只有秉承理想信念的支撑,实实在在地去干了,才能成就一派别开生面的舞台格局,亦如《天安门》的所有创作人员。相信他们一直在坚守:真正的文化人、艺术家不是匠工,更不是商贾,而是肩负社会良知和道义责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