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标签生存化”中的青年成长困局

时间:2012-05-15 10:42   来源:人民网

  一个“白富美”跟她“高富帅”一起旅游,在船上爱上了“吊丝”画家。船撞冰山,“吊丝”为保护“白富美”死了,最后“白富美”和“高富帅”分别逃生。这是网友总结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故事梗概。

  卡梅隆看到这样的“文化解读”时会不会发晕?影院里,沉浸其中的观众会因为屏幕上爱情故事的感人而落泪;走出影院后,他们很可能同样会怀疑,现实中“白富美”真的能爱上“吊丝”吗?即便是不说现实,单看“相亲节目”节目的舞台上,真正又有多少“吊丝”凯旋呢?家庭背景不凡的“高富帅”们总是有着特别的女孩缘,“吊丝”只能沦为流水般感情际遇的“备胎”。“吊丝”大败“高富帅”?这样的场景或许只能出现在荧屏的想象之中了。

  抬头看看当下社会,网络上那些自称“吊丝”的人,既不是为温饱疲于奔命的真正的社会底层,更不是那些占据较多社会资源和话语权力的社会中上层,而是一批正在奋斗中的青年人。他们通过多年的打拼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想象,但同时,面对日益沉重的发展压力、面对社会不公、面对上升空间不断地被挤压,他们只能是自我排解、自我安慰、自我解嘲。

  没有人能否认,自嘲是一种调节心理的天平。任何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那么如意的人,对自己进行自嘲都是很正常的。那位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靠独口相声走红网络的黄西曾经说,“当你自嘲时,辛酸感要少得多。”当“吊丝”作为一个字头开始在网络上蹿红时,中国年轻网民其实正在以一种“语言狂欢”的方式释放着集体焦虑。即便是学者也承认,“吊丝”的爆红,它并不是简单的青春情绪,而是现实社会矛盾不断堆积的征兆。

  在“吊丝”的心目中,公平好似奢侈品,身为“矮丑穷”的“吊丝”与“高富帅”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的地位从来都是不平等的。即便在感情的世界里,“吊丝”们也习惯于将自己置身于“恋爱食物链”的最底层。与其对抗无效,倒不如以一种看似刻薄的自嘲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与无奈。

  但是,于当下社会而言,我们并不能止步于年轻人的这种“自我安慰”。必须看到,主动为自己贴上某个标签,“标签化”狂欢的背后,正呈现着年轻人在发展途中遭遇的壁垒。正是因为年轻人无法打破这种发展壁垒,他们才不得不为自己贴上“吊丝”的标签。打破发展壁垒,努力调整和改革社会资源以及话语权的分配方式,年轻人才有可能在一个更为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里得以成长,年轻人身上所附带的“发展和变革”的进步力量才可能真正被激荡出来。

  人们总是能以一个很简单的标签,来确定这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也在不断的制造新标签去标记新事物和新人。从70后80后再到90后,不同时代的年轻人都曾被上一代人贴以不同的时代标签,如今,当社会上的年轻人开始主动为自己“贴标签”时,我们终于感受到了“痛感”。缓解时代的“痛感”,当务之急要从为年轻人去除“吊丝”与“矮穷丑”的标签开始。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