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宣传片不必总靠翻历史书度日

时间:2012-05-11 09:57   来源:中国网

  近日,北京大学为纪念114周年校庆而拍摄的宣传片《男生日记》诞生。它一改此前北大校园宣传片中侧重介绍历史文化的厚重风格,为观众讲述了北大“理工男”何小冬与“艺术女”江小夏的校园恋情。该片导演、北大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宇称,以爱情切入旨在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不足两天,该片在网上的点击量超过50万次。(《新京报》5月10日)

  将北大114周年校庆的宣传片拍成有关爱情的“微电影”,打破了以往所有北大宣传片的风格。对这种改变,有的网友选择支持,认为北大的宣传片应该灵活多样,也可以关注北大“草根”学生的情感经历与成长历程;有的网友则表示反对,认为北大校庆的宣传片怎么可以不谈北大的辉煌历史呢,要知道现在的北大可谓问题多多,再不向蔡元培时代的北大看齐,北大何谈复兴?

  对于以上两种意见,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前者。大多数校庆宣传片,在印象之中,往往有以下元素构成。一是,历史上诸位校长及学者名家留下的古训、轶事和优良传统;二是,现任校长西装革履、正襟危坐地在谈改革,势要把学校建成世界一流名校;三是,知名教授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校庆宣传片故然全面,但也死板僵化,了无新意,对于大学真正的主人大学生而言,更是一种刻意的忽略。如何打破常规,拍摄一部属于当下北大学生的校庆宣传片,显然是一个难题。

  北大不能总是吃老本、翻历史度日,北大需要有新的东西、新的理念。不可否认,北大的名号来源于历史积淀,但是,我们更希望看到现代北大人的真实表现。一个不得不说的现象是,现在的北大,但凡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新闻,都会被习惯性地扣上“北大早已不是从前的北大”的帽子。这句话最早出现于北大才子余杰的《火与冰》之中,可是,恐怕连余杰也想不到的是,这句话竟然成了北大的代名词。好像在许多人的眼里,北大已经成了一个必须要“破摔”的“破罐子”。

  谈北大的历史,是对北大现状的不满,这无可厚非。但是,过于迷恋曾经的那段辉煌历史,却也容易让现代的北大人迷失方向。一方面,民国时期北大的生存环境不可能很快恢复和重现,北大也不可能重演以往的历史;另一方面,现在的北大并非一无是处,北大仍然是我国最好的学府,仍然是无数学子争相考入的最优秀的高校。在笔者看来,与其我们过度的关注和迷恋北大的历史,沉醉于北大历史上那些著名学者的风韵往事,倒不如关注一下北大当下的浪漫故事,关注一下当下北大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学生才是北大的主人,关注普通学生的情感生活以及成长成熟经历,会让北大“接地气”,而“接地气”也是北大的精神之一。

  关注并关心现在的学生,北大才可能赢得未来。不关注和关心学生,也是对北大精神的遗忘。1924年,梁漱溟先生离开北大,当有人问及此事之原因时,梁漱溟先生回答说:“因为感觉当时的教育不对,先生对学生毫不关心。”笔者认为,《男生日记》应当算是关心学生,这或许可以让梁漱溟先生稍稍感觉到一些安慰。

  北大的发展,不是一部“穿越剧”。未来的北大之路,在北大人的脚下,而不是在“穿越”回民国时期北大的意淫之中。在历史的对比下,北大或许做得很不好,但是,北大不能因此妄自菲薄。重塑北大的辉煌,不需要每天都把蔡元培挂在嘴边,需要的是北大人脚踏实地地去实现改革,需要正视现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打破现在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学术的自由发展,需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在各个领域,北大依然要昂首阔步,抬头挺胸地向前走。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