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睡衣日”,怕的是食洋不化

时间:2012-05-07 13:42   来源:钱江晚报

  南京外国语学校一名女教师,在学校发起了“睡衣日”活动。5月4日,在该校太平北路校区高中部的IB国际课程预备班和中英剑桥班,有近200名学生穿着宽松睡衣上学,部分老师也身着居家睡衣在课堂上课。

  这事说起来挺新鲜,对这最早吃螃蟹的,自然有人叫好,也有人看不顺眼。只是这“螃蟹”本是只洋螃蟹,对美国中小学生来说,据说每年都要吃上一回的。大致是在圣诞节前夕,美国各学校自定一个日子,号曰“睡衣日”,从校长到小孩一律睡衣睡裤。

  说白了,也就是在一个“外国语”中学的为批量到外国留学作预备的班级里,引进了一个外国的节日而已,实在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要到外国去读书谋生,先在本国的培训基地里熟悉一下人家的风俗习惯,这是对受培训者负责,似乎无可指责。

  不过,外国语学校毕竟不是一座孤岛,它还在本地的“山”上,在本地山上唱的外国花腔歌,其声音必然“入侵”本地耳朵。无论人们是以艳羡的眼光还是鄙夷的眼光看待那些绚丽搞怪的睡衣、噼啪作响的拖鞋,这“睡衣一族”在校园内外的衍生效应客观上已经产生。因而需要探讨的,其实不仅是“睡衣”本身的问题。

  首先得排除一种可能——该校领导支持开展的“睡衣日”活动是宣传炒作,让人起如此“小人之心”的是活动当天媒体就及时进校采访,希望不是这样的表演。在此前提下,该校一名从小在国外受教育的女教师引进“睡衣日”,给学生创造一个“大家一起做同一件事”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舒适的气氛中更乐于社交,并能“尽情展现自己个性”,可谓用心良苦。“睡衣日”确实只是一个教育的载体,这个活动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变化、会达成怎样的目标才是应该较真的。

  梁实秋在《洋罪》一文中说,西方人把4月1日作为万愚节(即愚人节),可“在我们这国度里,似嫌不合国情”,因为“我们几乎天天在过万愚节”。在我看来,我们的中学里引进“睡衣日”,跟梁实秋说的引进愚人节一样不合国情,因为西方人平日里把穿睡衣待客视为严重失礼,而我们的大街上却经常可以看到穿睡衣溜达的男女,几乎每一天都是“睡衣日”,再在学校里专设这么一个节日,或许只是让“睡衣文化”更冠冕堂皇而已。

  报道中说,有些学生特地到网上订购最“炫”的睡衣,还有啥“特色睡衣班”,8个同学穿着不同动物造型的连体睡衣,这一定程度上成了家庭财力之类的比拼,带来的是紧张感而非轻松感。一场比谁酷比谁炫的活动,未必符合活动倡导者的设想。教育多元主义,并不意味可以让教育方法“马赛克”化,“睡衣日”引进中国,怕是有些水土不服。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