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由天津市作家协会、武清区文联、商道(天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商道文艺奖”首届全国小小说大赛在天津举行了颁奖典礼。活动开展的半年时间里,大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作品近3000篇,评选出获奖作品100篇。获奖作者中,除了专业作家,还有农民、教师、记者等等,像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就包括河北一位热爱文学的农民。
此次文学评奖活动,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较好反响。谈及举办该活动初衷及今后打算,天津市武清区作协副主席、商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建云对媒体记者表示,自己只是“尽自己所能为文学做点什么”;下一步,他准备建立一个中国作家基金,扶持那些真心热爱文学扎根农村的普通创作者,并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商道文艺奖”继续进行下去,让它成为一个具有更大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文学奖项。
时下,各级各类文学奖项令人眼花缭乱,国家层面的、地方设立的,长期延续的、临时开展的,文学报刊举办的、相关企业赞助的,不一而足。它们为促进文学创作活动更好开展、改善文学边缘化状态,起到了积极作用。尽管如此,但我总以为,其中大多数文学奖项更多地还是向专业作家等“圈内人”频抛橄榄枝,置身最基层的普通文学创作者,往往与各类文学奖“无缘对面手难牵”。
为什么这么说?主要原因在于许多文学评奖活动人情化、“圈子化”色彩浓郁。有人很形象地将之形容为玩卡拉OK,关起门来你唱给我听、我唱给你听,屋里即使吵翻了天,外面也不知道里面在唱什么,发展到现在甚至于连包厢里的人都不欣赏包厢里的“别人”唱得好与不好,关注的只是下一首是否该轮到自己。一些文学评奖就这么着沦为了玩文学的“专业人士”自娱自乐的节目。
当然,也有些民间文学评奖积极兼顾基层普通文学创作者诉求,可其又多因过度商业化而冲淡了评奖的文学意味。花样翻新的商业化炒作之下,人们往往记住的只是某项评奖活动和它背后的赞助商,至于获奖作品及其作者情况则在其次。这未免使得一些真心喜爱文学者“很受伤”。
文学评奖活动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商道文艺奖”主办方无疑有着清醒认识。张建云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就提到,当下的文学评奖除了政府出钱主导的评奖以外,几乎都是出于商业目的的各种评奖,而评奖过程中最忌讳的则是将之变成各地“轮流坐庄”的人情奖,为此,作为一个文化商人和写作者,他的愿望就是让写作归于写作,让评奖归于评奖,越纯粹越好。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或许正是基于此种认识,使得“商道文艺奖”离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评奖很近,从而吸引了文学大众的参与热情、赢得了社会相关方面的赞誉。
现在来看,在文学评奖的田野上,“商道文艺奖”还只是一朵不很起眼的小花,类似这样淡雅的小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可不管怎么说,正是这样淡雅的小花所承载的光荣与梦想,在悄然改变着文学评奖生态、拉近着普通百姓与文学的距离。是不是也可以说,这样植根民间、散发芬芳的花朵愈益繁密愈益绚烂时,文学的春天也就能离我们近些、更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