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文化体制,激活升腾的力量

时间:2011-10-14 10:59   来源:中国网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引擎,牵系着时代跃动的脉搏。没有文化滋养,发展的花瓣注定“营养不良”。文化羽翼丰实,整个民族才能展翅翱翔。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0月1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在京召开,将对指导性文件进行审议。

  在社会转型的当下,文化活力尤为重要。物质渐已丰裕,民生正在改观,文化需求也与之俱增。焕发文化的张力,才能舒缓时代的精神焦虑,增添公共生活底色的绚烂,进而为文明演进供给不竭的动力。

  正如温家宝总理说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文化体制改革,被推上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正是着眼于对未来的反哺,对文明的助推。

  文化革新,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兴盛。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们多方位、多样化需求的必要途径,也是经济结构优化的着力点。只有它走进“春天里”,晋身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了,国家的软实力才会扶摇直上,让民众共享成果。

  十六大后,在政策关照下,我国文化产业不断飞跃,格局初具雏形。国有制文化单位逐步转企改制,文化企业力量渐丰,衍生出颇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填补了国民的文化饥渴;“走出去”的步伐愈加快捷,缩减了文化进出口的贸易逆差。总而言之,开疆拓壤式的革新,让文化产业容光焕发,也刷新了文化迈进的全新局面。

  放眼当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广泛覆盖,保障了人们基本的文化权益;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整合,消除了些许沉疴;文艺界的创造力渐趋丰满,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动漫产业、网络文学都茁壮成长,瓦解和补充着传统文化的城墙;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不再只是种奢侈消费,成了民众的日常需要;国产影视走出国界,外国作品涌入国内,沦为百姓茶前饭后乐道的谈资……文化产业的振兴,正形塑着公众的精神生活。

  欣慰之余,当正视时下的困境。我国的文化产业仍显滞后,与经济地位呈现出了落差。体制痼疾残留,掣肘着文化的“健步如飞”。创新的贫瘠、产业链的单薄、后劲的欠缺,使得文化内聚力尚不够,影响力也受限。比如,在目前的世界文化市场的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韩日外的亚太国家共占4%。在不少地方,文化创造在吃“名人故居”的老本,走消费历史的歧路,都显示出现实的粗粝一面。

  而体制改革,正是弥补空缺的不二之方。在前瞻性的统筹决策、周详细致的践履下,文化罅缝必会得以修补,宏阔蓝图也会登陆现实。

  文化推进“快马加鞭”,需要文化产业冲破牢笼、循序跨越。文化生产在产权、主体、商品服务等各方面对接市场,走面向市场之路;文化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鼓励文化企业经营和重组、兼并,提倡品牌构建;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升级,使文化产业发展有先进的技术支撑等等,都是必行之策。这些措施,既宏观又精准,凸显着改革的轮廓。而“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当成为框架的基点。

  丰满理想,当打落现实的骨干。在文化改革的宏大愿景下,实现城乡公平,缩减地方差距,仍是严峻的课题。没有公平与关怀,文化发展就失去了内核。

  改革文化体制,激活升腾的力量。踏着文化的婉转节拍,相信不多久,社会必将谱写出臻于上善的美妙乐章来。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