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茅盾文学奖评委会最终结果,张炜的《你在高原》等5部作品最终胜出。结果一揭晓,便在学界和读者中引起了巨大争议。(8月22日《北京日报》)
此次公布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5位获奖作家4位是中国作协会员,这是公众质疑的焦点之一。争议点还在于,此次获奖作品中,张炜的《你在高原》长达450万字,相当于6部《红楼梦》,评委麦家表示,自己“咬着牙用一天半的时间把它读完了。”麦家“咬着牙”才读完《你在高原》,其余60位评委中只有10多位进行了通读,更多评委连作品都没仔细看就评定为获奖,如此评奖显然太草率。
早在几年前,就有专家指出,称茅盾文学奖严重偏离了奖项的宗旨,已成为名不副实的“矛盾奖”。清华大学教授肖鹰经过多方论证后,批评“茅奖”不仅未能实现国家最高文学奖的价值,而且基本丧失积极的社会影响和文学引导作用,希望“茅奖”暂停十年。
如果“茅奖”继续评选下去,该如何破解个中“矛盾”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从评奖体制入手,打破现有的官方垄断规则,从源头上确保评奖程序的科学、严谨;其次必须让评奖全程公开、透明,变“关门评奖”为“开放评奖”;此外,必须健全监督、追责机制,对于评奖过程中的拉关系、不尽责等行为必须严惩,确保“干净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