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不够,穿越来凑

时间:2011-08-09 13:07   来源:中国网

  新版《水浒》正在热播,网友发现,剧中出现了不少雷人的史实性错误:好汉聚于玉米地,而玉米明朝才引进。而新《三国》中惊现“匹夫有责”“弄巧成拙”等词,《康熙大帝》中康熙祖母自称“孝庄(谥号)”等,也遭到民众恶搞。(8月8日 《南方日报》)

  每逢影视剧问世,找茬纠错,成了网友们的习惯性狂欢。台词穿越,剧情紊乱,总躲不过众目“挑刺”,激发他们的解构兴致。于是乎,穿帮镜头来“赶集”,热闹异常:项羽念起《阿房宫赋》,刘备叨念着“说曹操,曹操到”,孙权也不甘示弱,未卜先知地划分出“东西汉”……仿佛历史全是“乱码”,时空可以错乱。

  玩“穿越”,是恶搞剧的惯用手法,历史背景与剧情的错合、道具的夸张,或许能制造无厘头效应。可揆诸当下,在各类历史剧中,穿越手法也已滥觞。剧情的骤然跳跃,往往超出人们的思维张力,让人瞠目结舌;讲史的严谨缜密,也在史实混淆中逐渐消解。也难怪,网友们嘲讽新《水浒》太“新潮”:“若不看剧名,我还以为是在看《李自成》呢!”

  历史剧穿越,固然能增加卖点,招徕眼球,可势必会遭民众“吐槽”。一是你动辄打出“史诗大片”“长篇历史巨制”的招牌,本该抱以审慎、避免犯常识性错误,然而,乱改编、瞎穿越,却远离了历史的本真面;乖张的笑果,蚕食了历史的残酷、蕴藉,这种史实颠覆何尝不是对观众的误导?二是粗制滥造之下,恶化了文化产业的质朴生态,也损害了历史片的质量和格调,辜负公众的期许。

  在消费逻辑泛化的情境里,“穿帮”也许并不坏——若从“收视率本位”的角度去考量的话。众所周知,“噱头营销”是自我炒作的法宝,历史剧也可怀着利益算计,去贩卖庸俗的看点,又不涉法规禁区。但它对史实传播、文化产品的质感,却是不小的戕害。

  无可否认,历史片间接承载着“寓教于看”的价值,若谬种流传,误导的负面作用自会发酵。唯有审慎而为,才能消减逻辑混乱、剧情乱凑的低级错误,对得起公众的咀嚼。而文化产品的制造,也不是高悬“艺术”旗号下的粗糙制作,而应是精耕细作,努力让影视作品臻于上善,在有故事、有内涵中渐趋丰满。

  “穿越术”泛滥,难免味如嚼蜡,让公众的审丑神经陷入疲劳。它跟制作者的马虎轻佻撇不清干系,许多谬误本能轻易避免,网上一搜便知,可粗糙制造剥离了起码的慎重。而归根结底,是源于影视剧中的创意贫瘠。

  对历史题材的翻拍不止,已显露出他们的创新乏力;而动辄“穿越”,粗略改编,奉行“非此即彼”等单线化的价值观,更是对“黔驴技穷”的鲜活诠释。祭出“穿越”的招数,剧情上毫无吸引力,蕴含也尤为苍白,何异于鸡肋?毕竟,还原史实框架,不等于原路照搬,也可有广阔的发挥空间。想象力停留在“时空穿越”上,太过单调。

  创意不够,穿越来凑。创造力干枯的历史剧,就像是粗制的浊酒,注定无法意味悠长。当某些历史剧变成“三无”文化产品——无新意,无格调,无内涵时,也只能是备受诟病,被贴上“山寨”“恶俗”的评断标签。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