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电视剧《水浒》中,“四大淫妇”都改头换面,性格和命运发生了180度逆转——她们有“婚外情”,但都是为了追求真爱;她们逃不掉死亡的结局,但不再血腥,甚至有点唯美;她们踩着韩剧风格配乐“啦啦啦”地登场,又在同样的配乐中华丽谢幕;荡妇不荡,淫妇不淫……如此“洗白”,在网上引起了争议,力挺派认为:“为反抗封建桎梏的女子平反,是好事!”拍砖派则觉得:“将荡妇改成圣女,有悖原著精神!”(4月14日《羊城晚报》)
无论是力挺派还是拍砖派,可能都有自身的理由,不过,对于制作者来说,这些恐怕都不是最关心的,他们最关心的是公众能在多大程度上关注或者说长期关注这一新的形象——潘金莲变脸“追求真爱”的新女性——以换取更高的收视率和攫取更多的利益。换句话说,你争议的越厉害,人家越高兴,或许,在你争议时,制作者正在“偷着乐”呢?
潘金莲变脸“追求真爱”的新女性能取得公众的认可吗?在笔者看来,从本质上说,这是追求快感文化的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变脸”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网友们能从中发现多少可以供娱乐和消遣的“看点”。客观地说,潘金莲变脸“追求真爱”的新女性产生争议或是一种必然,但我们面对的问题依旧是一个何以对待经典作品和人物形象的问题。道理很简单,把一个好端端的经典作品异化成一个攫取利益的筹码,甚至异化成一个娱乐游戏,对我们来说,总不能理所当然地接受吧?更没有必要为之欢呼吧?
潘金莲变脸“追求真爱”的新女性之下,可以说,我们没有见到对经典的谦卑和认同意识,相反,摆出了一副比前人高明的无知嘴脸,并且丝毫不掩饰对收视率背后的利益追逐之心。面对潘金莲变脸“追求真爱”的新女性,我们除了能看到对利益的谋取和对商业的迎合外,还能看到什么?这种“变脸”同样是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的批量生产的模式化产品,显露出诗性的沦丧和个性的泯灭,艺术价值几乎成了一句空话。
“为反抗封建桎梏的女子平反,是好事”的说法,在笔者看来,很值得怀疑,任意改编的自我需要,真的是平反吗?更直接的问题是,普通公众能认识到这点吗?恐怕是一相情愿的臆想吧?任何经典作品的重拍,总有无数的大众去观摩、去比较、去讨论,最终总能保证收视率,也总能保证经济效益。这是最关键的。当下社会正发生着一场怀疑经典、颠覆经典、放弃经典的可怕变化,笔者以为,这是我们审视潘金莲变脸“追求真爱”的新女性应重视的社会背景。
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经典已经被纳入整个社会的消费系统,公众会更多地倾向于将文学经典也作为商品的一次性消费,而忽略对其意义的历时性发掘,使得经典也遭遇时尚一般转瞬即逝的命运。这是潘金莲变脸“追求真爱”的新女性给我们的最大提醒。事实上,消费时代的话语情景,新版《水浒》中的潘金莲形象也仅仅是消费的对象罢了。潘金莲变脸“追求真爱”的新女性,仅仅与消费时代下公众的需要和文化记忆有关,并且有可能根据消费的需要,对其进行修正,而这恰恰说明了消费的威力。(朱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