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的校长们,一改多年枯燥的“说理”模式,用真挚的情感和个性化的语言,或引用网络用语,或借鉴电影台词,或自创深情诗歌……在毕业致辞中展示本校特色和理念,表达对毕业生的祝福和嘱托,但这一系列的特色演讲引发了一波又一波讨论的热潮。
【正方观点】
抛弃以前枯燥乏味官腔的毕业致辞,校长们亲自写下对毕业生的临别赠言和忠告,句句表达了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是对远行孩子的不舍和祝福,能够用同学们最熟悉最喜欢的旋律来融入自己的嘱托、忠告,这让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倍感亲切。在毕业典礼这样特殊的场合,能够有效传递感情、产生交流、引起共鸣,与学生拉近了距离,演讲生动、贴近学生生活,这样的校长值得肯定。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阎立锋认为,近年来,从南方几所高校开始,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致词越来越好听。他说:“语言风格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语言的嬗变预示着治校观念的改变,教育理念的更新。我相信,校长们这一次对学生们这么讲话,下一次便会对教师也这么讲话,这样的递进效应,对于高校的变革有很大的正面价值。”
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陈云柯同学,对中国大学校长特色演讲很感兴趣,他表示,在美国接受的西方教育和中国的传统教育完全不同,中国的校长往往给人死板、严肃的刻板印象。但是从这次毕业季的致辞中,可以看出校长们抛弃了以前的陈词滥调、官腔老调,引用同学们熟悉的网络语言,更贴近了大家的生活,显得非常亲切。而且校长们的发言真正为毕业生提供了有意义的建议和期望,让大家在风趣中接受教诲。对即将面临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校长能放下架子亲近学生与他们沟通,像朋友一样交流,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反方观点】
也有观点表示这是大学校长们的一次“集体作秀”,为了学校的声誉,互相比拼、宣传学校理念,把毕业典礼作为传播口碑的场所,并没有真正为了学生的前途着想。有学者表示,中国大学的校长平时见不到人,唯有在毕业的最后时刻发表一些感人至深的讲话,对学生没有实际的意义,这样的行为不应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校的精力应该花在4年中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和个性化培养上,要对得起学生花费12年时间进入大学的辛苦付出,而不是到了离开的时候才来反思、总结,这只会成为学生们的遗憾。
有网友评论:“滥用网络热词,并非亲民象征,而是缺乏精神自信的表现。一个校长不能在毕业典礼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期待与祝福,不能用自己的真诚讲演打动即将离别的学子,只能说这个校长没有对自己院校文化的真正体悟,没有对学生的真情实意,没有令人信服的引领学生的真正精神境界!”
厦门大学2011级毕业生王银珂对此发表看法说:“尽管大学的毕业典礼确实需要注入一些新鲜元素,但没有必要采用过度娱乐的方式,尤其是引领中国高校教育的名校。试问几十年后,当你忆起毕业典礼时校长的‘伤不起’,不知有多少是值得回味的呢。”他认为校长的毕业致辞应该更务实更贴近毕业生的生活,而不是那种笑一笑就过了的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