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15日发表评论文章说,历史是由未来的胜利者所写的,评断是否站在历史正确的一方,很大程度取决于未来的潮流发展。
首先,台湾是小经济体,闭关自守则产业难以达到规模经济,也无法利用台湾的人才优势发挥比较利益。所幸二战之后的冷战架构,为了支持冷战前缘的盟国,美国片面开放了市场给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使其成为北美市场的生产制造基地。除了历史机运之外,传统儒家社会强调的教育以及秩序,造就了台湾经济起飞。
其次,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中美关系戏剧性地改善,扭转了冷战格局和经济社会局面,创造了迅猛的经济增长,台湾在国际经济贸易分工中的制造角色发生了改变。于是,即便在“戒急用忍”的大帽子之下,台湾经济依赖从美国日本逐渐转向大陆。大陆市场从2001年经济衰退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支撑了台湾经济于不坠。即使在民进党执政的2000年以后,大陆仍超越美国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地。可见台湾对大陆依赖的系统惯性不因政权的更迭而有任何改变。
曾经台湾社会一度因为富有而自信自傲,所以尚能对外界持有较为开放的心态。但随着外在经济大环境的改变,台湾越发退缩与不安。这样的社会氛围正好是一切阴谋论的温床。于是,各种匪夷所思的阴谋论,被包装在各种浅显易懂的懒人包中快速流布。阴谋论带来的恐惧与仇恨又与社会媒体工具结合,提供了大量即时动员的能量与可能性,于是浇灌出了奇异繁茂的“太阳花”。
反服贸人群中所散发出来浓厚的“反中”“反全球化”意识,其根源就是过去20年多提倡的所谓“台湾主体性”的开花结果,这是对中国大陆崛起趋势恐慌之余的“孤岛意识”。但台湾社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现有一切的经济成就,不论台湾过去的依赖美国,以及现在的依赖大陆,其实都仰赖美国及大陆片面的给予与优惠。这种只想别人开放、自己不开放的孤岛意识,其实更像是一种只取不与的“恩施意识”。
其实,韩国比台湾更早经历反全球化运动。韩国的反全球化运动远比台湾的动员规模更大更激烈。2006年11月,反对韩美自贸协议的7.4万名群众在全国13个城市示威,袭击7个城市的政府大楼,但仍不能动摇韩国政府与各大经济体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决心。韩国目前已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有10个,其中与欧盟、美国的FTA系于近3年才生效,韩国在谈判中的FTA有9个包括中日韩FTA、RCEP等,已签署而尚未生效的有加拿大及澳洲两个。韩国的全球化布局已然成型。
中国与韩国的崛起,其实对台湾是在向全球化的开放中后来居上。全球化让中国与韩国顺利融入了国际经济体系中,发挥了他们各自的比较利益,所以成长为耀眼的经济大国。台湾却因“反马反中”的党争小利,反有可能在世界经济分工的格局中被边缘化。
文章说,其实,我们都不知道30年后的我们,以及后人将如何看待这一段历史。但区域经济整合看起来仍然方兴未艾,中国大陆经济仍然拥有强大的成长动能。台湾面对新的政经格局必须务实、自信与开放。务实才能避免台湾被意识形态与各种激进或虚无的主义的绑架;只有自信,才能够不被虚幻不实的阴谋论所恐吓,确信台湾可以在未来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格局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只有开放,才能实现台湾的比较利益,才能引入竞争来强化自我的竞争优势。
这比较可能是历史正确的一方。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