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运反高潮:原来还是“台独”

时间:2014-04-10 08:4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台湾《联合报》10日社论指出:台湾学运提出的《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民间版》,俨然是《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台独版》。这是三一八学运最大的反高潮,原来,搞来搞去还是“台独”那一套。

  社论说,学运主张“先立法/后审查”,这个《监督条例民间版》(现改称《两岸协议缔结条例》)以“两国论”为架构,其极尽刁难又以几乎能使未来两岸任何协议皆签不成为目标,更欲对已签成的所有协议翻案否决;倘若此一“民间版”即是这场学运的政治宣言,则这场学运其实是“换一块路牌的台独”。

  其实,“台独”何必如此折腾台湾人?只须宣布民进党若再执政,即启动ECFA第十六条的终止条款,让一切归零即可,何须订此《两岸协议签不成条例》?

  这场学运的基础群众心理不是“台独”,而是新世代对台湾的忧虑与不满,对两岸关系的恐惧与猜疑,及对己身前途的彷徨与焦虑等等;几名学运发动者引爆了积淀已久的情绪,不料却给了大家一个“重新回过头去搞台独”的答案,这难道不是令人错愕的反高潮?

  对两岸关系的恐惧与猜疑,确实普遍存在于台湾民间。挺服贸者主张迎向全球化的挑战,用全球化的成果来节制两岸关系;反服贸者则是“逃中/避中”,进而“逃全球化/避全球化”,最后遁入“自锁/台独”,才会出现这种《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台独版》。

  林飞帆在凯道谈话指出,“我们的行动,在台湾与中国的关系之间,也做了新的定义”。然而,什么是他的“新定义”?是“戒急用忍”吗?是“正名制宪”吗?是“一边一国”吗?是“用三分之二的高门坎阻禁两岸一切协议”吗?这些若就是隐藏在“民间版”下的“新定义”,则其中哪一种“新定义”不是已经被验证为根本行不通的“老办法”?那又何新之有?

  这场学运掀开了大家都深觉忧虑的问题,主事者却误认为或误导为“换一块路牌的台独”就是能解决问题的“新定义”。全球化才是台湾面对的真正问题。因此,台湾必须选择“迎对”或“退却”。仔细观察可知:这场学运在“反马”的剽悍表象中,内藏的却是“逃中”的失败主义。其实,“恐中/惧中”是台湾人的共同心理,“反中/抗中”亦是台湾人的共同警觉,但“逃中/避中”却是“失败主义”;在失败主义之上,不可能构筑任何有建设性、有发展性的“两岸新定义”及“全球化生存战略”。若走上“台独”的回头路,更是必败无疑。

  因而,这场学运并未对“反中/抗中”提出任何新对策;只是将“反马”炒作成“抗中”,将“反国民党”炒作成“反共产党”,亦即又把空泛八股的“抗中”转移为残暴的“内斗”而已。倘若这场学运的政治宣言就是“再回头去搞台独”,则这场学运的戏剧性虽然很高,其实只是复制了台湾不断上演的“老戏码”,看不出任何新意。

  这场运动若只是捧红了两名20多岁的学运领袖,这个社会承付的代价未免太大了。但如果学运的参与者与观察者蓦然回首,能发现这场学运其实只是恐惧心理及失败主义的“台独”老梗,则这个“见山又是山”的过程,也算是让大家又增长了一些政治见识。

  学运欲以《两岸协议缔结条例》作为这场太阳花学运的法律印记,这要看学运要角的坚持程度如何。即使听任“立法院”以蓝绿恶斗来面对这个版本,恐怕已不可开交;倘若学运要角坚持“立院”非通过此一版本,那就更难以收拾。

  这一代“全球化世代”的生涯确实十分辛苦,西班牙没有“两岸问题”,青年失业率达57.7%,整个欧元区亦达24.2%。因此,台湾青年应认知,“全球化”及“两岸问题”不是马英九一个人造成的,且不解决两岸问题就很难解决全球化问题,而不赢得全球化的挑战即难以节制两岸关系。因此,台湾新世代绝对不能有“逃中/避中/逃全球化/避全球化”的失败主义心理,而应知无论对两岸竞合或全球竞合而言,皆须有“不要想着赢/要想不能输”的迎战决志。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