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方:台湾经济需要“服贸”协议

时间:2014-04-01 14:37   来源:中国台湾网

  近日来,台湾“朝野”有关“服贸”之争愈演愈烈,甚至发生部分激进学生“暴冲”、“占领”岛内“立法”、“行政”部门事件,致使台湾社会对于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争议进一步政治化和复杂化。由此很可能导致两岸服贸协议的延宕实施或被长期搁置,进而影响包括两岸货物贸易协议在内的其他ECFA后续协商项目的推进。而这些将伤害两岸经济深化发展,对台湾经济带来严重冲击,最终损及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

  “服贸”是份好协议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普惠两岸大众特别是台湾民众的好协议,这是不争的事实,协议本身所蕴含的的市场效应以及所彰显的“两岸特色”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协议中双方一次性承诺市场开放项目达到144项(其中大陆对台开放共80项,台湾对大陆开放共64项),涉及商业、通讯、建筑、分销、环境、健康和社会、旅游、娱乐文化和体育、运输、金融等行业。不但开放领域广,释出的市场空间大,而且对诸如市场调研、技术检测、会议及会展服务、会计和工程服务等商务服务业,以及环境服务领域(包括排污服务、固体废物处理服务、废气清理服务等)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松绑”显著,同时大陆对台湾开放的服务业与大陆“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服务业领域具有高契合度,保障未来两岸服务业合作能够从大陆经济结构调整中获得持续发展动能。

  两岸服贸协议除具有巨大的市场效应外,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其“两岸特色”。协议充分考虑了两岸经济的体量规模和发展环境,体现了大陆让利、关切台湾中小服务业者利益等特点,以及设置了紧急协商、安全例外、实施检讨、修正调整等“风险管控”条款,可以说是做到了周详缜密,处处为两岸业者特别是台湾业者着想。

  台湾需要“服贸”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市场开放特征和其所具有的两岸特色,决定了其不仅能够为台湾服务业者带来商机,普惠台湾民众,而且将有力促进台湾服务业的规模成长和质量提升,带动台湾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使台湾经济重现活力。

  进入21世纪以来,台湾经济出现转折性变化,经济成长率下滑,失业率上升,民众收入减少,凸显动力不足的“闷经济”特征。

  究其根源,主要是过去长期发展进程中所累积的结构性问题恶化的结果,其中有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也有服务业的结构性问题。台湾经济自1980年代末期开始进入以服务业为主要发展引擎的后工业经济时代。但由于“浅碟式”经济体质的影响,主要受市场需求空间所限,服务业发展一直存在结构性问题: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虽高达近70%,吸纳就业比重占60%,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但其中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低,对经济成长的贡献度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服务贸易发展较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其他“四小龙”经济体存在很大落差。

  台湾经济要突破“闷经济”窘境,必须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调整和升级。而服务业的调整和升级更是重中之重——不仅是服务业本身的成长和竞争力提升,包括通过产业链的服务化加值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也需要服务业加快调整升级步伐,尤其要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台湾服务业要实现较大发展,就必须解决市场空间局限问题。大陆经济步入“十二五”规划期,着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诉诸城镇化,着力内需和民生,重点发展服务业经济,恰好为台湾的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值此背景下,两岸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对于台湾经济的未来发展无疑是重大利好。

  两岸服贸协议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台湾服务业拓展市场空间,促进台湾经济转型升级,重拾活力,而且也是台湾经济融入区域化、全球化,走向更高层次的“国际化、自由化”的重要基础。目前,大陆已成为全球资本竞逐、全球经济网络集结的“世界市场”,台湾经济与全球接轨不可能避开两岸环节。就此而言,“服贸”对于台湾经济实现全球布局,是重要“通路”,也是重要指标。

  台湾社会需要客观、理性看待“服贸”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利好两岸、普惠民众的好协议,目前台湾社会围绕“服贸”协议审查发生激烈争议甚至出现过激行为,不是服贸协议本身的问题,而凸显台湾政治生态问题。事实上,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岛内“反服贸”者多半对于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本身认识模糊,主要受意识形态和泛政治化宣导影响,其中绿营“逢中必反”,误导民众,政治人物乘机捞取政治资本是很大的原因。

  台湾部分民众对服贸协议产生疑虑,一方面是对于服贸协议的内容不了解,另一方面是受别有用心的政客抹黑性宣传蛊惑所致。

  岛内关于服贸协议的流言如:两岸服贸协议如果通过,大陆劳工和移民将大举赴台而导致台湾劳工失业;台湾出版业会被大陆把持;服贸协议忽视中小企业利益而独厚大企业;大陆对台湾开放的项目不对等;“黑箱作业”、“国共合谋”掏空台湾;等等。

  事实上,服贸协议根本没有开放大陆劳工入台,而随投资入台的管理者人数也严格限制,也没有开放大陆出版业入台投资;服贸协议中大陆承诺开放的诸如电子商务、旅行社、印刷业、游戏、文创产业等都是台湾中小服务业者聚集的领域,为台湾中小企业带来更多选择机会;大陆对台开放很多项目实行的是“国民待遇”,80个项目的开放度均高于WTO承诺水平,对台业者让利幅度很大。而“黑箱作业”、“国共合谋掏空台湾”云云,更显然是意识形态和泛政治化的宣导,滑稽可笑。

  实际上,只要耐心了解,客观理性对待两岸服贸协议,种种扭曲服贸协议的“莫须有”就会不攻自破。诚然,任何程度的市场开放,都会带来竞争压力和一定的冲击。,但相信在开放利多、封闭利少且最终会丧失发展机会的权衡中,积极开放是理性的选择。

  台湾社会需要客观、理性看待服贸,看待两岸经济合作,唯此,才能够充分利用大陆经济成长的溢出效应,重拾台湾经济活力。岛内的服贸争议及所引发的过激行为,反映了台湾政治生态的扭曲性。服贸争议后面的政治角力令人深刻体会到“政治绑架经济”——台湾经济难以向好,深受岛内政治生态的影响。然而,商机不容延宕。服贸协议何辜?民众福祉何辜?(石正方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副教授)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