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舟:解读“一中原则”的法理情内涵

时间:2009-12-03 09:19   来源:中国台湾网

  

现阶段两岸关系以和平发展为主题

  
  台湾问题专家李逸舟在《中国评论》月刊十一月号发表专文《法理情三维建构下的“一中原则”》。作者认为:“两岸关系事有千端,全面地、坚定不移地落实一个中国原则是核心所在。它一方面要求台湾当局更加明确地坚持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更加明确在排除人们对台湾未来走向上的疑虑;一方面要求大陆进一步合情合理地看待台湾当局应有的政治地位,并继续协商解决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在两岸关系历史当口,双方均须戒慎恐惧,小心呵护,务使近年两岸关系出现的良性互动不断深化,巩固发展。”全文如下:
 
  随着去年以来“两会”商谈与处理台湾参与国际活动问题取得一系列进展,有关两岸关系后续发展的问题引起关注和讨论。比如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的问题,比如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问题,比如如何确保协商解决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空间未来不被“台独”所乘的问题,等等,在在事关重大,牵涉深远。那么,其中需要我们首先认识把握的核心与关键究竟在哪里呢?

  两岸关系症结何在

  著名的“胡六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涉外事务等方面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其中第六点提出:“我们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同时指出,“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为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对彼此往来作出安排,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

  仔细推敲上述内容,可以得出以下逻辑关系:

  其一,包括两岸政治谈判在内的六项主张,都是“对未来两岸关系前景的规划” ,是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这体现了“现阶段两岸关系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基本战略思想。

  其二,签署和平协议,应该是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结果;没有结束敌对状态,不可能有和平协议。

  其三,基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政治的工具的常识,两岸根本的敌对状态存在于政治领域。所以,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避免两岸军事冲突,前提是政治敌对状态的逐步消解。

  其四,两岸政治上的敌对存在于什么地方?由于国共两党实现了历史性和解及国民党当局在台湾重新执政,两岸间的敌对状态总体上转化为一种“政治对立”的关系,它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两岸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是双方政治上的基本对立,也可称是两岸关系中的基本矛盾。“胡六点”指出:“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显然,在21世纪的今天,继续解决这种对立只能靠和平、靠发展;而两党“共同愿景”确立现阶段两岸关系以和平发展为主题,表明双方在这一最基本的政治对立上予以“搁置争议”,留给发展来解决问题。虽然这一对立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但总体上不构成现阶段主要矛盾。
 
  其次,双方围绕什么是一个中国、怎样坚持一个中国进行的斗争与分歧,是现阶段两岸间最根本、最现实的政治对立。实践证明,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台湾实行政治转型开始,这一政治对立就成为两岸间的主要矛盾。20年左右两岸间发生的一切大事小情,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一矛盾发生并展开;即论是李登辉当政后期和陈水扁执政时期,这一矛盾仍然是两岸对立的根本所在,所谓“特殊国与国关系”、“一边一国”都是这一矛盾高度激化后特殊情况下的变形反映。

  由此可见,要“ 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关键的、首要的问题恰恰存在于“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基础”之中。没有这个“基础”,两岸就没有谈判的可能,或者勉强谈起来甚或获得一纸协议,也不可能真正结束敌对状态;如果这个最根本的对立解决了,其他各项政治问题包括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等等,都将转化为技术性问题而迎刃而解。目前,两岸在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上达成了一致,支撑了去年以来两岸关系的明显进展;但是,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深化、落实这一共识,尚需双方发挥高度智慧,在互动中形成高度默契、互为激励、螺旋上升的正面循环。
 
  所以,胡总书记今年5月26日会见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进一步指出:“考虑到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包括需要逐步破解一些政治难题,巩固和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尤为重要。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是关键所在”。而“两岸可以就国家尚未统一前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进行务实探讨”,这种政治关系说到底也就是双方怎样坚持和处理“两岸同属一中”问题、双方如何在这个问题上进一步深化共识的问题。  
 
  两岸围绕一个中国原则进行的激烈攻防与事实上的“谈判”过程

  1979年大陆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核心是台湾当局接受地方政府地位,其他一切不变。台湾当局对应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并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双方继续坚持绝对否定对方的一个中国,延续隔绝对峙状态。

  至1986年蒋经国推动政治革新及随后开放老兵返大陆探亲、终止“动员戡乱”,台湾政治格局与两岸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在既不接受地方政府地位、又不能再视中共为“叛乱团体”的情况下,台湾需要为双方的政治定位与相互对峙找到一种新的方式。于是,“一国两府”、“一国两实体”等等纷纷提出,学界与舆论界也有“一中屋顶”、“多体制国家”等种种意见。但在当时大陆看来,以前双方始终坚持的都是“一”字,现在对方提出的却都是“两”字,对“台独”与“两个中国”的防范戒备心理骤然升高。两岸进入围绕一个中国原则长期激烈攻防的阶段。

  台湾最初先后提出“一国两府”、“一国两实体”、“一国两区”;大陆严辞拒绝:统统不符合一个中国原则,都是谋求事实上的“两个中国”与“台湾独立”,希望台湾当局真正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
 
  1991年,李登辉成立“国统会”、颁布“国统纲领”,针对大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立场,纳入“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及“不否认对方为政治实体”主张;大陆斥之为:统一是虚,分裂是实。

  1993年4月,在“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不讨论一个中国政治含义的共识基础上,“汪辜会谈”成功举行。但在同年年底双方都出席的APEC会议中,大陆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台湾回应:我们主张“阶段性两个中国”。1

  1995年,双方就李登辉以私人名义访美同美国展开激烈交涉,美国于最后一刻决定放水。大陆以“文攻武卫”展开长时间、大规模反制。针对大陆导弹演习,李登辉回应:你来啊,我有十八套戏本等着你。

  1997年香港回归后,媒体舆论大力宣导“香港一国两制为台湾树立了榜样”、“台湾问题更加迫切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李登辉于1999年作出总回应:两岸是“特殊国与国关系”。大陆全面中止“两会”商谈。

  此后,台湾方面一再要求恢复商谈,并称“九二共识”就是“一中各表”。大陆严辞回应:“一中各表是对九二共识的严重歪曲”。

  2000年,大陆提出“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新三句”,标志着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识开始走向深化,但在随后几年内具体政策尚未跟进。

  陈水扁上台后,标举“新中间路线”,提出“两岸统合”、“一个中国原本不是一个问题”、“你国民党如果能让大陆承认九二共识就是一中各表,我就接受”等等。2002年陈水扁举行兼任党主席仪式当天,大陆宣布与只有几万人口的台湾原“邦交国”瑙鲁建交;扁回应:“海峡两岸,一边一国”。

  2005年2月24日,陈水扁于“扁宋会”中承诺在两岸关系上回归“中华民国宪法”、“宪改”中不涉及主权领土问题、针对“台独”问题公开高喊“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并表示逐步推动两岸直接“三通”,明显表现出以放弃“台独”换取大陆与其打交道的意向。十天后的3月4日,胡总书记发表“胡四点”回应:“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我们都欢迎”。在此大形势下,面临生死存亡境地的国民党毅然抛却以往怕被扣“红帽子”的担忧,提出访问大陆的要求。大陆在国民党并未改变“九二共识就是一中各表”立场的情况下,正式邀请连战来访,双方发表“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从此打开两岸关系一个全新的阶段。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