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4月9日,美军开进伊拉克并控制了其首都巴格达。十年间,国内外对于如何评判这场战争的争论,持续不断。一边,从“美国体面地输掉了战争”到“战争终将会拖垮美国”,盘点美国失败的遗产,不一而足。另一边,从“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到“美国主导了中东秩序”,渲染美军胜利的果实,毫不让步。十年之后的今天,到底如何评判这场战争?请看科技日报特约专稿——
近日,围绕美国伊拉克战争十年的得失,国内外军事学、政治学及战略学各个圈子讨论持续升温,在正反双方的话语较量中,有关美国彻底失败的论调明显占据上风。如果说当初美军宣告从伊拉克撤军时,舆论中还只是流行着“美军体面地输掉了战争”之类的观点,那么,如今被金融危机和国家形象双重制肘的美军所面对的,则是“伊战十年,美梦落空”“美式战争,穷途末路”之类的话语。
抛却纷乱的争议,冷静想想,十年的时间,对于进行一场战争可谓拖沓至极,但对于评判一场战争是否为时尚早呢?更何况,在战争早已不是军方自留地的今天,单纯用军事、经济这类的单一标尺来丈量这场战争的胜败,是否有点狭隘呢?事实上,倘若我们回溯到十年前布什政府开战的真实动因,就不难发现,评判这场战争的胜败,或许需要一种“大战略观”。
颇受争议的战争
许多时候,在历史的迷雾掩盖下,一些事件的真实动因在当时往往无从知晓,只能待历史的迷雾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散后,围绕事件的全貌才得以呈现。十年前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就是如此。从今天逐渐披露的资料来看,早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就开始筹划着打这个“旗帜”出兵伊拉克以“替天行道”。
话说“9·11”事件,世贸大楼、五角大楼遭到恐怖袭击,给美国民众带来了极大的恐惧和愤怒。布什想利用这个机会,对伊拉克动武,于是拼命找借口。
如在2002年10月,布什在辛辛那提发表了个荒谬的演讲,警告伊拉克拥有越来越多的、可在大范围扩散生化武器的飞机。但他所指的这些飞机,是伊拉克几十年前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的喷气式教练机,相当于苏联版本的美国“赛纳斯”飞机。这些飞机航程约840英里,最高时速145英里,怎么可能“用来对付美国”?显然,美国决定对伊拉克动武前宣布的一些证据都是如此差强人意,甚至让人捧腹大笑。
2005年5月,著名的《唐宁街备忘录》曝光,它记录了2002年7月之后,美英两国官员关于策划伊拉克战争的过程。这份备忘录表明,美国早就在策划对伊拉克动武,无论伊拉克是否拥有核武器,美英两国都要推翻萨达姆政权。伊拉克战争前,美国对威胁进行大肆渲染,子虚乌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将造成灾难这种夸大其词的宣传,背后都指向一个见不得阳光的东西。时任副总统迪克·切尼说:“在一天的战争中,我们可能失去的不是数千人,而是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的生命。”国家安全顾问康多莉扎·赖斯甚至描绘了蘑菇云笼罩美国城市的恐怖幻象,与切尼的断言一呼一应。
尽管在开战的当年,60位美国顶尖科学家和前政府官员,其中包括2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签署了一项声明,该声明提及布什政府在伊拉克战争的前期准备阶段,歪曲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科学证据。然而,小布什已顾不了那么多了。
于是,2003年3月17日,布什向萨达姆发出了最后通牒,限其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否则就开战。3月19日,美国第一次针对萨达姆的“斩首行动”未奏效。3月20日,美军大规模开进了伊拉克。4月9日,美军控制了其首都巴格达。12月13日,萨达姆在其家乡提克里特南面的一个地洞被美军俘获。2006年12月30日,萨达姆被执行绞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