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美国核战略变化:可更有效实现核威慑

时间:2012-06-26 13:49   来源:瞭望

  从第一颗原子弹诞生以来,美国核战略的主导认识是扩大物理毁伤效应,但对部分对象不足以产生威慑效果。未来美国可能根据不同对象,辅之以心理战实施核威慑

  在核实力的对比中,美国拥有相对于被威慑对象的优势,对无核国家威慑时更是形成了一边倒的绝对优势。但从历史事例来看,美国并没有对每一个国家都成功实现威慑。这是为什么?

  要解释这一现象,必须考察武器效应。军事学家通常把武器对物质实体和人体机体的硬毁伤称为物理效应,把武器对人心理的软毁伤称为心理效应。武器效应是武器的物理效应和心理效应的统一体。

  战争史上,拥有先进武器的一方并不必然取得战争胜利,相反以落后武器战胜新式武器的战例屡见不鲜。因此,有效的威慑,实质是物理和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厢情愿地实施实力作用而不考察对方心理情况,或者熟知对方心理状况而缺乏应有的实力,都不能达到预期的威慑效果。

  从第一颗原子弹诞生以来,美国核战略的主导认识是重物理效应、轻心理效应。但未来美国可能根据不同对象的社会心理,辅之以有效实战和心理战,来提高核威慑的效果。

  以核武力优势为威慑基础

  在美国这个核大国里,武器的心理效应观念在核武器上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这不是说美国关于核武器的认识先天缺失心理效应观。其实,美国在初次使用原子弹时,已经考虑到如何实现心理效应以充分发挥原子弹打击效果的问题,其结论是把原子弹投在“一个会对尽可能多的日本人‘造成深刻心理影响’的地区”。

  时隔十个月,美国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关于核战争、核战略、核政策的专著《绝对武器》,开篇就提出要从武器的心理效应上来认识原子弹,并引用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关于原子弹效应的认识:“制造恐怖……是原子武器所固有的作用。”该书作者也敏锐地认识到,政治家们在制定核政策时,对核武器心理效应“影响的程度或影响所及的方向,丝毫也看不清楚”。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