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不久前台湾“中广音乐网”和“宝岛网”在广播频道的消逝,台湾《中国时报》25日发表台湾开南大学信息传播学系助理教授赵哲圣的评论文章指出,关闭“中广两频道”,代表一个优质精英的声音媒体,在经历台湾发展数字音频广播硬件挫败后,却必须面临声音内容产业再次被大环境“霸凌”的突袭,模拟嘶声的沉睡,让广播在台湾的未来更加沉重。
评论摘编如下:
无意识地开启家中收音机,FM96.3那个伴随许多人常听的“中广音乐网”,已经从频道消失许久,“原民”和“讲客电台”并没有无缝接轨,而是嘶嘶声取而代之。
在媒体缺乏年代,广播产生庞大力量。40年代,美国当时因播出奥森·威尔斯《外星人来了》的广播剧,造成上万听众信以为真逃到山里避难。在没有视觉媒体时,广播用话语、声音丰富了我们无远弗届的感官,“中广”也就成为听觉人口重要的信息指针。
广播是1940-1960年代出生的人生活上的主要媒体,1960-1980年代出生的人,电视产业兴盛,广播补足,娱乐陪伴,到了80后的网络时代后,各类影音新媒体尽出,传统广播收音机的听觉模式淡化,广播已成为小众媒体,或是“汇流”至计算机和手机APP的生命体之中。
“中广音乐网”和“宝岛网”在广播频道的消逝,代表一个优质精英的声音媒体,在经历台湾发展数字音频广播硬件挫败后,这次却必须面临声音内容产业再次被大环境“霸凌”的突袭,模拟嘶声的沉睡,让广播在台湾的未来更加沉重。
广播与移动通讯的频谱都归台当局所有。“中广”的历史宿命,这两个频谱与众多频道一样,都曾赋予“对匪”宣传的任务。物换星移,广播“魔弹化”威力大减,成为生活化陪伴角色,“中广”节目内容活泼改良,与时俱进,30年连结上这块土地感情,早就没有政治元素,“有收音机,就要有中广”的反射符号,对听众来说,信息和娱乐是听“中广”的基本直觉。
然而,“中广”没有被当前台当局体制珍惜或移转扶植声音产业,外在“形式正义”只是手段,内在“意识型态”不符合当前权力政治光谱而被处理,台当局看似赢了面子,输了里子,更打了原本就已经弱化广播媒体一个耳光。
但是,因频率和收音机所产出叫“广播”的东西,都已经快要转为单向汽车副属功能的危机时,“中广音乐网”声音的历史印记,消失后不是另一个广播声音取代,却是嘶声的无奈。
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文学学者,媒介环境学的开山祖师。)曾说,媒体是人类感官的延伸,而娱乐时代中声音媒体消逝的寂寞,是全民皆输。(作者为台湾开南大学信息传播学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