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北市长柯文哲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谈及两岸关系,强调两岸要互谅,两岸关系才会稳健。蔡英文当局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因“九二共识”争拗而变得晦暗不安,社会关系也因民粹抬头而显得危机四伏。对此《中国时报》28日社论说,柯文哲这段谈话超越了蓝绿红的界线与局限,展现的高度与气度,令人耳目一新。
文章摘编如下:
长期以来,绿营对中国大陆采取否定、负面的态度,相信大陆即将崩溃,否定大陆的成长与崛起,柯文哲却提醒台湾人,中国历史上“人人有饭吃”的朝代没几次,对岸13亿人口在经济上已算是“小康”,这么庞大的经济体没出乱子相当不简单,以历史眼光来看,可以算“盛世”,台湾不应该继续否定大陆的成就,应该给予正面的鼓励。这一段对大陆拉出历史纵深的评价,说出了在情也在理的公道话。
从情而言,这是一段深富同理心的评价,长期以来,台湾在思考两岸问题时,经常掉进本位主义的陷阱,只从自己的角度想像,不愿从对岸的角度思量,而流于一种偏执。柯文哲站在对岸的角度进行评价,这是在情感面上取得对方认同的重要一步。
就理言之,柯文哲的分析确实没错。中国大陆当然有很多还不足、还不够的地方。待改进的地方、将遭遇的挑战、可挑剔的做法,当然仍有不少,但如果拉出历史的时代纵深来看中国大陆的演变,其进步之巨大,也是不容无视的客观事实。柯文哲说出了客观事实,也说出了一个理字。
说也特别,柯文哲这一段“公道话”,不要说民进党人士说不出口、蔡英文说不出口,长期以来惧怕被扣上“倾中”大帽的国民党,恐怕也不敢说。反倒是曾被称为“墨绿”的柯文哲,却有胆识说出会被扣上“媚共”帽子的政治禁忌。这一方面是柯文哲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格特质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倾中卖台”的帽子不易加诸他身上,让他有充裕的政治空间说出“公道话”。
其实蔡英文和柯文哲有相同的“政治资本”,说出和柯文哲同样的“公道话”。试想,若这一段话由蔡英文说出,不但可以展现其站立于历史的宏观理性,也同时释放她能以同理心看待大陆的温柔感性,一旦她愿意展现这样理性感性兼具的态度,不知可消弭多少两岸面临的风雨,只可惜她没有柯文哲的气度与智慧。
柯文哲的话,可以给蔡英文重要的启发。正因为柯文哲拉出了历史纵深,对大陆现状说出了公道话,也让柯文哲取得了为台湾向大陆进良言的高度与空间。柯文哲说,台湾从荷兰、明郑、清朝、日治,再到国民党当局时期和这几年的民主、公民运动,加上属于移民社会,400年来纷纷扰扰的历史,塑造台湾多元、开放甚至“喧嚣”的政治性格;常是“热情但不想负责、一窝蜂又没耐心”,他希望大陆看待台湾时,能多一分了解和谅解。
如果没有前面的公道话,这一段话就会掉入“只要求别人却不反求诸己”的本位主义陷阱,效果将大打折扣。
当然,也有人从动机论解读柯文哲这一段“有高度的发言”,认为是由于柯文哲“市政”面临困局,才会在“两岸”上选择大开大阖,为政治生命做最后一搏。以过去柯文哲常有的反覆来看,这一点的担心不能说全然没有根据,我们希望柯文哲不是,也提醒柯文哲不可以怀有这样的动机。选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时权算只能欺于一时,柯文哲的民调持续滑落,其问政的一致性不够,是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柯文哲当学到教训。
动机论之外,“结果论”的检验最重要,柯文哲既然说得“对”,就应当给他“对”的肯定。这也是对政治人物的一种鼓励,鼓励他说“对”的话、做“对”的事。
“只要是可以减少双方冲突的,都愿意尝试;能增加双方善意的,也愿意去努力。”柯文哲这句结语,应视为对台湾社会如何处理两岸关系的宝贵建议与提醒。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