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30日社论说:李远哲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2年,把“中央研究院”变成一个涉足政治是非并结交权势的机构,亲吻政客之手毫不羞赧。翁启惠领导的10年,则让“中研院”卷入商业利益丑闻,使学术形象蒙尘。如今,领导阶层的近亲繁殖还在进行,“中研院”声誉还在沉沦,翁启惠却以不知所云的理由恋栈不去。
3月底,当浩鼎案初露冰山一角时,翁启惠即骤然在海外以口头和电子邮件向马英九请辞,一度滞外不归。而现在,他名列贪污和背信被告并遭限制出境,在朝野一致要求下,他却不动如山拒绝辞职。前后对照,其态度变化令人难以理解。唯一的解释是,他要拼死护航他和李远哲共同安排的人选接班,以确保他们在“中研院”建立的政商血脉顺利传承。但这样急不可待的传承,究竟想保住什么?
这可从几个迹象解读。第一,翁启惠告诉马英九,他不能辞职,但可以“提前交接”。言下之意,他可以不担任“院长”,但新任“院长”须由他手中接过印信。第二,“中研院”秘书长吴金洌说,翁启惠希望这一两周就能交接,完成新的任务。亦即,马英九最好尽速从三人名单上挑选新“院长”,绝不能以程序问题为由退回名单;如此,依惯例名列首位的廖俊智即可接任。第三,翁启惠说,他未请辞是基于“忍辱负重”,要留下来维护“中研院”声誉,并避免人事动荡;这种说法,显然倒果为因。“中研院”形象是因他个人利益纠葛不清而遭重创,他必须离开,才有助于洗刷“中研院”的清誉。
观察翁启惠近期的言行,有时状似天真到难以置信,有时则诡秘闪烁到令人狐疑。其中,也许有他科学家的单纯本性;问题是,作为台湾最高学术机构的领导者,引领各种不同学门的尖端研究,又涉及技术移转的庞大利益,翁启惠时而天真、时而愚顽、时而不知所云,教人不知如何信赖其领导能力。
日前有“立委”质询他,何以他的想法与全台民众有那么大的落差?翁启惠答说:“我们科学家本来就不正常。”引起“立委”哄堂大笑;但“不正常”三个字,或恐解释了他对诸多事情的奇特反应。例如,他用女儿为人头持有浩鼎股票并代为买卖,却自称与浩鼎没有利益关系;他应辞“院长”是要负起道德责任,他却说留下来是为维护“中研院”。又如,“中研院”聘请的法律顾问,竟不具台湾的律师资格,而仅有美国律师资格,却能连续标到“中研院”的标案。
翁启惠的言行,外界或许不必将之与“中研院”划上等号;但从他屡屡不分本末轻重的应对,他是否胜任“院长”之职,答案其实已相当明显。“不正常”的科学家领导“中研院”,并非始自翁启惠,早在22年前李远哲即开启先声。李远哲不仅一再地跳进跳出政治舞台,以化学专家领导“教改”,既要享受学术光环,又要掌握政治影响力,并制定自肥内规,多年坐享月薪50万(新台币,下同)。即使已交棒10年,他仍继续在“院”内培植他的政治旗手,并意图操控下一代“院长”接班人。这种头顶光环的科学家,一旦不正常起来,恐怕比不正常的政治人物还要命。
无论如何,翁启惠的去留问题拖到现在,势必成为马英九和蔡英文必须共同承受的责任。以目前的态势,马英九当然没有理由在仓促之间抢着去圈选新“院长”,以利新人和翁启惠顺利交接。原因有三:其一,在外界一片要求翁启惠下台声中,那样无疑在帮他解套,必然招致民众反感;其二,稍早遴选程序显有人为操作,若不能厘清,新“院长”产生的正当性将受到严重挑战;其三,翁启惠拒绝辞职,应由他自己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但无论如何,马英九必须对此事表明态度,绝不能任翁启惠予取予求,而坐视“中研院”蒙羞。
“中研院”研究人员若回头看看这20多年的变化,不知道会不会觉得承受不起“台湾最高学术机构”这个头衔?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