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九合一”投票日,岛内民调日日翻新,让人眼花缭乱。民调显示参选人有多少人在支持、有多少人在观望未决定,不但给出百分比数字,还详细列出支持民众的特质,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政党倾向以及居住区域。
民调多,是台湾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有趣现象。近年来,政党常常用民调决定各类选举的党内提名。公共建设的议题,包括最近元旦要不要放连假的议题,也要参考民调。不过,选举民调怎么看、能不能相信,却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台北市民钟小姐,在银行上班,问她对民调的看法,她对记者说:“不能全信,选举民调其实花招蛮多的。”
民调满天飞。细细观察,针对同一事情的民调,比如各县市长参选人民调,结果也不尽相同。原因是不同机构在做。不完全统计,全台有民调机构70余家,除此而外,媒体、研究机构、社团、政党,甚至是参选人团队,都在做民调。
民调是依据统计学的抽样理论了解民众的意愿,选举民调是从一部分选民推测全部选民的意向。客观上说,民调的误差只可能尽量缩小,却没办法完全排除。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耍些小花招,希望民调呈现特定的倾向性,拉大误差。
台湾政治版图大致“北蓝南绿”,选取不同地域,民调结果会有不同;选取不同政治倾向的民众,结果也会不同;此外,不同的调查方式以及问题的设计等,都会对民调的结果产生影响。比方说,如果是通过网络做调查,受访者中,年轻族群往往超过银发族。而非此即彼的二选一调查,也会过滤掉很多还在观望民众的看法。
选举民调花招多,还在于民调或多或少已经成为竞选工具。有时候,故意注水拉高民调,营造众望所归的假象或许可以吸收更多的票;可有的时候,故意压低民调,悲情催票,也能让支持者觉得自己的一票至关重要,拉抬支持者的投票率。也有岛内媒体分析指出,根据过往的民调经验发现,每次民调中都会有大约20%的隐形选民存在,他们在面对民调时不愿意表态,但是却会去投票。隐形选民的结构以前以蓝营居多,现在绿营选民的比例在慢慢增加。(记者 李炜娜 孙立极)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