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和蔡英文过去一个月的民调支持度变化颇大,蓝绿阵营对此表达了不同的意见。香港中评社5月28日发表评论文章说,在选举利益的考量下,蓝绿都只是挑有利自己方面的话来说,不免偏颇,难言客观。
国民党和民进党都有一大批忠实的支持者,民调的起起落落,跟他们的关系不大。民调的变化,主要是因为那些还没拿定主意的中间选民,突然起了心理变化,改变主意。因此,及时作出选战决策,以有利自己的议题去影响中间选民的心理变化,是马蔡阵营必须面对的课题。
有关心理对决策影响的研究,不能不提决策论中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这个理论由以色列裔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及其同事特沃斯基(Tversky)提出,卡内曼还凭这项研究成果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卡内曼和特沃斯基第一篇有关前景理论的论文发表于1979年,它描述了一个实验,他们首先要求实验者选择:A.有80%的机率得到4000元而20%的机率什么也得不到;B.100%会得到3000元。尽管A的数学期望值(3200元)更高,但80%的实验对象选择了B。接着要求实验者作另一个选择:a.有80%的机率输掉4000元而20%的机率不输不赢;b.100%会输掉3000元。这时竟有92%的实验对象选择a赌一把,即使a的数学预期值为负3200元,比b更糟糕。实验的结论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正面前景时会厌恶风险,面临负面前景时则喜好风险。
用前景理论去解释马英九和蔡英文的情况也相当合适。马英九是现任的执政者,他做得有多好或多坏,选民们都心里有数。蔡英文呢,有可能比马英九做得更好,也有可能更坏,是个未知数,相当于实验中的“风险”。根据前景理论,如果民众对前景感到正面,就会厌恶蔡英文,即使她有可能比马英九更好;相反,如果民众对前景感到负面,就会追捧蔡英文,就算她有可能比马英九更烂。
先看看过去一个月马英九和蔡英文的民调变化。蓝绿阵营的基本盘,一直是蓝略大于绿,台湾民意学会5月初公布的民调,马蔡之比为44比38,大致反映了这个情况。其后,有了“世卫”议题,民进党诉诸“主权被矮化”,马英九指蔡英文过去任台湾行政机构副负责人时曾多次使“中国台湾”,试图证明蔡英文不比自己好,台湾《远见杂志》在这期间所做的民调,马蔡之比为38.9比38.6。再之后,日本趋势大师大前研一在台湾大赞马英九优秀,令蔡英文很不是滋味,结果,联合报在这期间所作的民调,马蔡之比变成45比27。
可见,当绿营一打负面议题,马英九就算证明蔡英文不比自己好也没用,选民还是会喜好“风险”;一旦民众对马英九执政感觉正面,即使蔡英文怎么说自己比马英九好都没用,选民这时会厌恶“风险”。
与三年前马英九上任时比较,台湾无论是经济增长率、失业率,还是股票指数等指标,均已大有改善,马英九可以说有大把营造正面前景的本钱,在这种情况下,蔡英文未来继续去挑起选民对台湾的负面观感,也是现实需要。最后选民在怎样的心理状况下作出选择,就看两大阵营操作议题的能耐了。总之,对蔡英文来说,不妨跟马英九比烂,若非要跟马英九比好,只会让选民厌恶“风险”;对马英九来说,只要记住向选民描画正面前景就够了,一旦沉不气,陷入民进党的标准,试图去证明蔡英文比自己烂,那就上当了。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