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立报》今日发表社论文章分析台湾核四“公投”议题。文章指出,此议题虽然披挂着“公民投票”的外衣,近日的发展却距离“公民”越来越远,核四议题原本的社会运动性质逐渐淡化,政治色彩却越来越浓。
社论摘编如下:
自从台当局“行政院”抛出“乐意接受核四公投检验”的意向后,核四“公投”就成为热门议题。然而,此议题虽然披挂着“公民投票”的外衣,近日的发展却距离“公民”越来越远,核四议题原本的社会运动性质逐渐淡化,政治色彩却越来越浓。
核四,甚至核电议题,在现有的政党对决的气氛下,操作的方式越来越集中在“公投”题目、“公投”门槛,或是“公投是否要绑不信任案”、“公投是否要连带讨论核废料处置”议题,斤斤计较的程度俨然是政治议题的微言大义。目前对于核四“公投”的讨论,不是核四议题的原始初衷。核四议题原本是基于两个层面:民众对于核电技术的不信任、民众对于核电厂管理丧失信心,才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然而,对于核四“公投”的讨论,却几乎没有谈到要如何解除民众对于核电技术的疑惑、以及强化对于核电厂运作的管理,而变成像是只有“赞成”、“反对”两个选项的对决。政治人物虽然会辩解在核四“公投”前的公开辩论,以及核四题目设定的过程中,会让相关的讨论充分表达,但是,这是虚言。只要稍稍回忆过去数年间的“公投”过程,就会注意到,所谓的辩论、讨论,都还是集中在政治精英。
我们现有的代议政治是由选票选出政治精英所进行的代议制度,这个代议制度运作了十余年,形成正反意见都很极端、对立得很厉害的“核四厂”,不论核四争议在政治上成因是什么,纠结的现象本身就象征了代议政治的运作出了问题,尤其是由民众选出的“民意代表”,却不能充分反映民意。而“公民投票”制度原本就是现行民主政治制度下,为了补足代议制度的不足所设计的补救措施。
核四的“公投”,原本就是一个展现目前民主政治缺陷的议题。而且,从核四争议的内容来看,民众最大的疑虑是集中在核电技术,以及核电厂管理这两部分。因此,讨论核四“公投”时,就应该透过“公投”议题、“公投”结果,来解除民众对技术、管理的质疑。然而,到目前为止的核四讨论,除了高来高去的“公投”门槛、“公投”题目设计之外,只有讨稍微讨论到核电厂的技术议题。核电专家几乎都认为技术很专门,而且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任何问题几乎都有处理方案。至于核电厂运作的管理议题,则很少被处理到。这样的讨论方向,很难解除民众的疑惑,也没有形成任何民众监督核电厂运作的机制。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照目前的轨迹前进,核四“公投”前夕势必会进行辩论,而辩论的进行方式,将是再度由少数的技术精英、社运专家来参与,到时候满场的专业术语,会讨论核四停建后的能源政策、核四到底要花多少民众缴的税金、如何从工程角度确认核四的建厂品质等议题。理论上,这是意见交锋、交流,但是,过程中却不会涉及监督机制的辩论,辩论完之后也无助于核电厂的运作管理。这种辩论只是披着意见交流的头脑体操,双方各述己见之后再进行投票,所得出的“公民投票”结果,不论是续建核四,还是停建核四,最后还是会由现有的官僚制度来运作。结果是,当年因为资讯不透明、精英制度所衍生出的核四议题,在“公投”之后几乎不会有任何改变。
这样的核四“公投”并不等于用直接“民权”来监督政策运作,只能勉强说是把“代议”政治没有完成的投票行为,借着“公民投票”的方式来让所有人都投票一次。至于投完票之后,民众对于核电厂运作管理的疑虑,是否有解除?几乎不会有人关心。形式上,“公投”是“直接民权”的展现,但是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人民”味,而只剩政治味。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