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如今,“国光石化”案不只是单一产业扩充的问题,已然变成了台湾地区政经、社会和环保意识交互作用的缩影。台湾《联合报》今日发表社论指出,冷静反观“国光石化”案中学到和没有学到的事。社论直言:“国光石化”案应该不只是环保抗争,而是更多元、多视角的问题思考,包括检验政治人物能否承担责任。
社评摘编如下:
在台湾地区彰化居民抗争下,台当局经济部门负责人释出可能转至马来西亚设厂的消息,“国光石化厂”的命运似已面临转折。其实,从根本看,“国光石化”的难题,是在如何择取适当区位的“选择题”,而不应是“要”或“不要”的简单“是非题”。
民进党当年把此案捧为台湾不可或缺的大投资,如今却利用部分地方居民的反对,将之贬为必须鄙弃的污染产业,一则显见其缺乏承担的勇气,二则暴露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环保而言,它是见机行事的投机派;就经济而言,它是没有中心思想的政党。
反观国民党,它未因“政党轮替”而否定“民进党时代”的产业投资计划,这应是负责的作法;但彰化是否“国光石化”的最佳落脚地,马英九当局在未能充分说服社会大众、尤其是说服地方民众之前,自不可强行推动。如果环评最终不能过关,马英九当局亦必须尊重专业意见,面对易地而建的事实。
事实上,外界对“国光石化”设在彰化大城的疑虑,除了破坏湿地、妨碍白海豚洄游之外,还有其它现实环境条件的不足。其中最主要的,是云彰地区近年因超抽地下水,地层下陷已相当严重;而石化工业需要大量用水,当地既有水源不足以供应那么庞大的需要,若再抽取地下水势将加速土地下沉。如今谓“国光石化”是利用大度溪的“丁种废水”,不影响饮用及农渔业用水,亦不抽取地下水,此说能否被公众接受,仍待观察。
反对“国光石化”在彰化设厂的新任工程会主委李鸿源,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将老旧且效能较差的一轻、二轻、三轻先行除役,让“国光石化”就地重建。一心急着扩建的石化业者,也许没有耐心再苦等多年;但李鸿源的建议,确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思考方向:台湾地区土地资源有限,工业用地应该采取再利用的方式,不要每次建厂都破坏一块生态处女地。其实,如果“国光石化”能作更精准的分工切割,适度缩小规模,对环境的冲击不那么严重,它在台湾地区找到建厂用地的机会或许会提高。近年来台湾地区的环保意识已今非昔比,这是工业家、资本家必须要体认及尊重的事实。
但与此同时,台湾社会需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环保与经济真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吗?我们能否在其间找到较佳的平衡点?否则,一方面反对工业建设,一方面抱怨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又感叹人口老化,又要改善社会福利,台湾地区只会陷入一个自我扼杀的恶性循环。
诚如许信良在辩论会上所说,康师傅、旺旺都是传统产业,因为大胆西进,今天才能有此规模。民进党“执政”时管制企业西进,“在野”时又在岛内围堵设障;“执政”时逼迫企业“根留台湾”,“在野”时却又亟欲将其“连根拔起”。一个只在乎“政治操作”的政党,怎么会对“经营”台湾地区有长期、一贯的思考?
“国光石化”案不只是单一产业扩充的问题,它也是台湾地区“政经”、社会和环保意识交互作用的缩影;不管盖或不盖,结局是福是祸,皆是社会要共同承担者。当然,说“不”是最容易的选择;相形之下,提出投资计划,解决区位、用水和环境污染问题,乃至后续的经营,则是没完没了的工程。我们从“国光石化”要转弯这一课学到的,应该不只是环保抗争,而是更多元、多视角的问题思考,包括检验政治人物能否承担责任。
[责任编辑:张洁]